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作 者: 周媛
导 师: 彭攀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生态哲学 低碳经济 科学发展观 生态文明
分类号: F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围绕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这一哲学与实践主体,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中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矛盾,从生态哲学的维度指出,解决目前生态危机的关键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到“知识经济”、“循环经济”,再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人类在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矛盾中不懈努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哲学观,需要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重视发展质量,关注生态与生存环境,以应对全球化资环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梳理了生态哲学及低碳经济的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哲学视野下,生态、经济、人类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总体的概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协调发展,才构成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本真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体现了社会整体发展观,对于我们今天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的根源是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失误,要走出眼前困境,挽救生态危机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生态伦理的修复迫在眉睫,生态·经济工程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和焦点,在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经济二元中心。进而从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入手,深入解析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揭示制约中国低碳进程的主客观根源。碳排放量正在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指标,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抉择,围绕碳排放权和经济发展权问题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博弈的焦点。低碳意识不足的主观影响是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包括科技引进策略与本土文化认同、科学的人文价值缺失、科学的道德责任缺失3个方面。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哲学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3方面建议。一是提高全民低碳意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点;二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这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任务;三是具体对策,政府应当引领低碳消费方式、企业与组织应主导和推行低碳消费方式、公民应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该课题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有机纳入到生态哲学的视野,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导论  10-17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0-15
    1.1.1 科学技术与和谐发展  10-13
    1.1.2 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13-15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7
    1.2.1 研究框架  16
    1.2.2 研究方法  16-17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  17-31
  2.1 "生态哲学"思想与理论  17-21
    2.1.1 生态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17-18
    2.1.2 当代生态哲学观  18-20
    2.1.3 新生态伦理观  20-21
  2.2 "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  21-26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2
    2.2.2 "绿色经济"理论  22-23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3-24
    2.2.4 "低碳经济"理论  24-26
  2.3 论生态·经济·人类  26-31
    2.3.1 生态人类论  26-27
    2.3.2 生态伦理的缺失与修复:生态工程论  27-28
    2.3.3 生态·经济双优耦合论  28-31
第3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1-39
  3.1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31-34
    3.1.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31-32
    3.1.2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  32-33
    3.1.3 低碳进程中的"得与失"  33-34
  3.2 制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源分析  34-39
    3.2.1 高碳特征的客观资源限制  34-35
    3.2.2 低碳意识不足的主观影响  35-39
第4章 基于生态哲学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39-47
  4.1 提高全民低碳意识  39-43
    4.1.1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点  39-40
    4.1.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任务  40-43
  4.2 塑造"中国式"低碳社会环境的具体建议  43-47
    4.2.1 宏观层面  43-44
    4.2.2 中观层面  44-45
    4.2.3 微观层面  45-47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47-49
  5.1 全文总结  47-48
  5.2 工作展望  48-49
致谢  49-50
参考文献  50-53

相似论文

  1.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X2
  3.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4.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5.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6.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7. 由“两个和解”到“两型社会”,D61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9.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10.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2.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X321
  13. 低碳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研究,X2
  14.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5.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6.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17.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18.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F205
  19. 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G631
  20. 初中化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G633.8
  21.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