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 者: 赵保华
导 师: 严志强
学 校: 广西师范学院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 空间布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分类号: F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挑战的同时,积极应对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等问题的现状,迫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中国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变,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已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而产业空间布局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示器”,其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进行优化研究,有助于地区经济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用低碳经济的理论来指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而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不仅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能起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对象,以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借助一定的数学方法来寻找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点,进而选取、确定三次产业的重要行业,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对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低碳发展的同时保持协调、健康发展。通过利用比较优势对其第一产业进行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稳定农业,适当发展牧业。第一产业空间布局应在北部山区及盆地构建畜牧业基地、中部和南部平原构建农业基地、“两山”及附近区域构建林业基地、沿南部海岸线构建渔业基地。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重要行业的选取次序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等。第二产空间布局上,南宁市应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制糖业、烟草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生产业;北海市重点发展医药制造业、化工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制糖业和电力生产业;钦州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合化学药品制造业、制糖业和电力生产业;防城港市重点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制糖业和电力生产业。通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第三产业进行优化的结果表明,应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重要行业主要有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上,在南宁市和北海市应重点发展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事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应重点发展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的背景  10-12
    1.1.1 时代背景  10-11
    1.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  11-12
  1.2 项目支撑  12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3
    1.3.1 研究目的  12
    1.3.2 研究意义  12-13
  1.4 研究内容  13-14
  1.5 研究方法  14-15
  1.6 创新之处  15-16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6-26
  2.1 低碳经济理论及文献综述  16-19
    2.1.1 国外研究综述  16-17
    2.1.2 国内研究综述  17-19
  2.2 产业结构理论及文献综述  19-22
    2.2.1 国外研究综述  19-21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1-22
  2.3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及文献综述  22-26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2-24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26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重要方法具体介绍及数据来源  26-39
  3.1 相关概念界定  26-29
    3.1.1 低碳经济  26-27
    3.1.2 产业及产业分类  27-28
    3.1.3 产业结构  28
    3.1.4 产业空间布局  28-29
  3.2 低碳经济学者对三次产业的认知  29-32
    3.2.1 低碳经济学者对三次产业的总体认知  29-31
    3.2.2 低碳经济学者对第一产业的认知  31-32
    3.2.3 低碳经济学者对第二产业的认知  32
    3.2.4 低碳经济学者对第三产业的认知  32
  3.3 重要方法具体介绍  32-37
    3.3.1 产业结构份额转移分析法  32-33
    3.3.2 投入产出法  33-34
    3.3.3 层次分析法  34-37
  3.4 数据来源  37-39
第4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分析  39-57
  4.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况  39-41
    4.1.1 地理位置与区位特征  39-40
    4.1.2 资源禀赋  40
    4.1.3 综合交通概况  40-41
  4.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1-47
    4.2.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总产值现状分析  41-43
    4.2.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现状分析  43-45
    4.2.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分析  45-47
  4.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历史分析  47-53
    4.3.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总产值历史分析  47-50
    4.3.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历史分析  50-52
    4.3.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历史分析  52-53
  4.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特征分析  53-57
    4.4.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严重趋同  53-54
    4.4.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差距呈扩大趋势  54-55
    4.4.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港口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明确  55-56
    4.4.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及旅游业空间布局分散  56-57
第5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  57-81
  5.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总体优化  57-61
    5.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份额转移分析  57-60
    5.1.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总体优化  60-61
  5.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  61-68
    5.2.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各市第一产业内部构成比较分析  61-66
    5.2.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结构优化  66-67
    5.2.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一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67-68
  5.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  68-76
    5.3.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结构优化  68-75
    5.3.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二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75-76
  5.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三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  76-79
    5.4.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76-78
    5.4.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第三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78-79
  5.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优化综合评价  79-81
第6章 结论、问题探讨与展望  81-84
  6.1 结论  81-82
  6.2 问题探讨  82-83
  6.3 不足与展望  83-84
参考文献  84-8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88-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2.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3.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4.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5.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X321
  6.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7. 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F249.2
  8. 山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G80-05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F249.2
  10. 山东半岛风能发电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F426.61
  11.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12.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3. 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F832.2
  14.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5.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327
  16. 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F752
  17. 基于金融支持的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F224
  18. 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中山市政府外贸管理的问题与对策,F752.8
  19.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20. 发达国家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比较,F124;F205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