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野下环境道德教育研究

作 者: 黄偲妍
导 师: 曾建平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环境道德教育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灾害的频繁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我国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的实质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更是文化和价值的问题。因此,树立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标志的新道德、新文明正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所必须。环境道德正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对生态环境利益的再分配,是通过培育善待环境的情感和习惯,建立起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毫无疑问,环境道德教育不可能置身于外,它在更新人类环境价值观念大有可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有关人和自然关系的学说,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本文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出发,结合当代中国国情需要,找到环境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价值和环境道德教育的必然性,提出了笔者认为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方法,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重要思想,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交代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概况,并着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二部分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主要内容,得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特征,最后总结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原则。第三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角度对环境道德教育进行全新的阐述。从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环境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对策。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提出的方法和对策的基础上以及环境问题紧迫性的前提下,对环境道德教育意义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8
引言  8-11
第1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11-16
  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基础  11-13
    1.1.1 自然科学基础  11
    1.1.2 哲学理论渊源  11-13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3-15
    1.2.1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3-14
    1.2.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14-15
  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问题  15-16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16-26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16-19
    2.1.1 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论自然观的扬弃  16-17
    2.1.2 非人类中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的修正  17-18
    2.1.3 自然观的有机统一  18-19
  2.2 “人化自然”的特征  19-22
    2.2.1 自然的对象性价值  19-20
    2.2.2 对象性活动  20-21
    2.2.3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21-22
  2.3 人与自然对象性活动的原则  22-26
    2.3.1 对象性活动的“有所为”  22-23
    2.3.2 对象性活动的“有所不为”  23-24
    2.3.3 “为”与“不为”的历史的统一  24-26
第3章 环境道德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  26-33
  3.1 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6-27
    3.1.1 环境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  26-27
    3.1.2 环境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础  27
  3.2 环境道德教育的类型  27-28
    3.2.1 环境价值观教育  27-28
    3.2.2 环境道德观教育  28
  3.3 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  28-30
    3.3.1 素质教育  29
    3.3.2 全民教育  29
    3.3.3 终身教育  29-30
  3.4 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策思考  30-33
    3.4.1 加快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0
    3.4.2 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提高公民教育水平  30-31
    3.4.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  31
    3.4.4 从法律上明确环境权,为提高环境道德意识提供法律保障  31
    3.4.5 倡导生态消费,树立理性消费观  31-33
第4章 时代呼唤环境道德教育  33-38
  4.1 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33
  4.2 环境道德教育理论的价值  33-35
    4.2.1 物质价值  34
    4.2.2 精神价值  34-35
    4.2.3 人的价值  35
  4.3 当代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35-38
    4.3.1 有利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35
    4.3.2 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35-37
    4.3.3 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37-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2
致谢  42-4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43

相似论文

  1. 城市小学教室物理环境中道德教育因子的识别研究,G621
  2. 和谐社会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3.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究,B03
  4.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X2
  5.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及模式构建,G641
  6.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探索,G641
  7.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X2
  8.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对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的启示,B82
  9. 马克思早期生态哲学思想研究,A811
  1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及构建,X321
  11. 初中生环境道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G631
  12.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641
  13. 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及其构建,X2
  14. 我国师范院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G651
  15. 人为自身立法,B82-05
  16. 试论我国中小学环境道德教育,G631
  17. 网络环境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G641
  18.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G641
  19. 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中德育内涵比较研究,G633.3
  20. 我国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初探,G417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