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作 者: 朱树好
导 师: 陆亨伯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竞技体育 校社共育 培养模式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通过借助社会资源来增强办学能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来培养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是一条可选择的路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依托系统论和协同论,归纳、构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进一步研究得出:(1)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是高校与社会双赢的可选择模式;双方合作的动因可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部分。高校的外部动因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竞争力越来越大;高校的内部动因主要有6个:①获得资金支持;②获得更多的参赛机会;③扩大高校知名度;④扩大就业渠道;⑤优秀教练员共享;⑥扩大招生渠道。社会组合的外部动因是国家政策提倡社会与高校资源共享,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社会组织的内部动因主要有5个:①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②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训练水平;③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④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⑤高校场馆资源共享。(2)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宁波大学乒乓球队等高校的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显著,这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模式可供借鉴;(3)基于典型案例分析,把高校和社会组织共育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归纳为:校校合作模式、校体合作模式和校政合作模式;(4)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合作理念不同,主要表现在: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为育人目标和只注重运动竞赛成绩为育人目标的差异;②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和进行浅层次合作之间的差异。合作制度方面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合同文本不规范,文本内容不够详细;②共育人才的专业设置设置不合理,修业年限短,造成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在竞技水平高峰时期离开校园;日常教学训练管理存在“学、训矛盾”。操作方面,①组织领导机构不完善或没有建立;②共育模式运作机制落后。(5)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从合作理念、合作制度和具体操作进行分析;(6)完善“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建议: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②统筹兼顾,完善共育模式的制度,形成共育机制;③形成资源整合机制、监管机制、激励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1
1 导论  11-26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3
    1.1.1 研究背景  11-12
    1.1.2 研究目的  12-13
  1.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3-14
    1.2.1 高校  13
    1.2.2 社会组织  13
    1.2.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  13
    1.2.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  13-14
  1.3 文献综述  14-24
    1.3.1 体教结合研究  14-16
    1.3.2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16-20
    1.3.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
    1.3.4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21-22
    1.3.5 高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培养人才研究  22-24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24-25
    1.4.1 研究对象  24
    1.4.2 研究方法  24-25
  1.5 研究理论依据  25-26
    1.5.1 系统论  25
    1.5.2 协同论  25-26
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建立的动因分析  26-31
  2.1 高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动因分析  27-29
    2.1.1 外部动因  27
      2.1.1.1 国家政策要求  27
      2.1.1.2 高校间竞争压力  27
    2.1.2 内部动因  27-29
      2.1.2.1 获得资金支持  28
      2.1.2.2 获得更多参赛机会  28
      2.1.2.3 扩大高校知名度  28-29
      2.1.2.4 扩大就业渠道  29
      2.1.2.5 优秀教练员共享  29
      2.1.2.6 扩大招生渠道  29
  2.2 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的动因分析  29-31
    2.2.1 外部动因  29
      2.2.1.1 社会发展需要  29
      2.2.1.2 体育事业发展需要  29
    2.2.2 内部动因  29-31
      2.2.2.1 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30
      2.2.2.2 利用高校人才、科研资源,提高训练水平  30
      2.2.2.3 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  30
      2.2.2.4 培养后备体育人才,提高运动成绩  30-31
      2.2.2.5 共享高校场馆资源  31
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  31-43
  3.1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优势资源分析  31-32
  3.2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框架  32-33
  3.3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33-40
    3.3.1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女子垒球队  33-35
    3.3.2 宁波大学乒乓球队  35-36
    3.3.3 华东交通大学田径队  36-38
    3.3.4 三峡大学男子足球队  38-40
  3.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类型分析  40-43
    3.4.1 校校合作模式  40-41
    3.4.2 校体合作模式  41-42
    3.4.3 校政合作模式  42-43
4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44
  4.1 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及原因  43
  4.2 合作制度上的问题及原因  43-44
  4.3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
5 高校竞技体育人才“校社共育”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44-47
  5.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共育理念  44-45
    5.1.1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44
    5.1.2 树立全面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合作理念  44-45
  5.2 统筹兼顾,完善共育制度,形成共育机制  45-47
    5.2.1 建立共育领导组织机构  45-46
    5.2.2 规范合同文本  46
    5.2.3 形成共育机制  46-47
6 结论与展望  47-50
  6.1 结论  47-48
  6.2 展望  48-50
参考文献  50-53
附录 A  53-54
附录 B  54-55
附录 C  55-56
在学研究成果  56-57
致谢  57

相似论文

  1.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2.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3.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4.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开发与收益分配研究,G812.0
  5. 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G807.4
  6.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技术课“领会教学式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G841
  7. 素质教育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60-4
  8.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研究,G647
  9.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10.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J60-4
  11. 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研究,G643
  12. 我国武术国际化发展障碍研究,G852
  13. 2008年北京奥运后江西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研究,G812.13
  1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5. 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教学评价的研究,G843
  16.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的研究,G642.0
  17. 山西省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G846
  18. 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G807.4
  19. 哈尔滨高校游泳选项课蛙泳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实验研究,G861.1
  20. 长春市普通高校轮滑选修课开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G862.8
  21. 对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思考,J20-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