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

作 者: 黄卫华
导 师: 王国炎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汉学 汉学研究 思维方式 知识合法性 比较文化 跨文化对话
分类号: K20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8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西方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是西方人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对西方人而言它是“中学”,因为它的内容是中国的:对中国人而言,它又是“西学”,因为它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仍属西学的范畴。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进行的再研究。汉学和汉学研究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从哲学思维的层面对西方汉学进行思想方法和知识背景考察,关注其潜在的知识合法性问题,有助于拓展汉学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和深度,辨明全球化时代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文化景观,也有助于倡导以“和而不同”为途径的的跨文化对话。 汉学的发展是与两种思维方式相联系的。主体中心理性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把主体或自我置于中心地位,建立起对象化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西方的东方学家在西方本土不断扩张着理性的自我,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中不断寻找和塑造着非理性的他者。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是致思领域的转向和方法论的革命。主体哲学向交互主体哲学的转变就是从独白到对话。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对西方汉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汉学家开始以非中心论的心态来探讨文化间的关系,倡导跨文化对话。

全文目录


第一部分 西方汉学的历史演变  5-9
  一、“汉学”释义  5-6
  二、西方汉学的演变  6-7
  三、汉学与汉学研究  7-9
第二部分 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  9-22
  一、主体中心理性与汉学中的“东方主义”  9-16
    1、主体中心理性的正反两面  9-10
    2、东方学与“东方主义”  10-13
    3、汉学与“东方主义”  13-16
  二、主体间性思维与汉学  16-22
    1、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  16-17
    2、“理性悬搁”——间性思维在西方汉学中的自发形态  17
    3、间性思维的自觉运用与西方汉学的新发展  17-22
第三部分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对话前提与陷阱  22-31
  一、对话的前提  22-27
    1、汉学研究的显性层面:知识参照系  22-24
    2、汉学研究的隐性层面:知识合法性——以“韦伯命题”和“冲击——回应”模式为例  24-27
  二、对话的陷阱  27-31
    1、自我汉学化  27-29
    2、自我中心化  29-31
第四部分 东西二元对立的超越与跨文化空间的建立  31-38
  一、差异转化为对立的思维根源:方法论中的二分法  31-32
  二、间性思维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元理论问题  32-33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整合以及中国的文化选择  33-38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2. 藏汉思维方式与翻译研究,H214
  3. 论中学历史教育的“生活世界”趋向,G633.51
  4. 中西思维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H315.9
  5.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及成因比较,H310.1
  6. 洪亮吉及其《春秋左传诂》评述,B249
  7. 战国及秦汉时期漆器装饰艺术设计研究,J509.2
  8. 设计的精神——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在当今的传承与重生,J524
  9. 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影响,J292.1
  10. 中加小学语言课堂学习文化对比研究,G623.2
  11. 虚拟实践的哲学探析,B023
  1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研究,B80
  13. 宦海沉浮中的浪漫主义者—卢见曾,I207.22
  14. 《庄子》与神巫文化研究,I206.2
  15. 论李商隐诗中的取象思维方式,I207.22
  16. 对内蒙古西部地区高职院校蒙汉学生体质的研究,G804.49
  17. 新老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维方式研究,N02
  18. 中俄国家领导人演讲中概念隐喻之对比研究,H15
  19. 斯洛伐克汉语教学现状调查,H195
  20. 制度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D64
  21.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中思维方式的调查研究,G633.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通史 > 研究、考订、评论 > 中国学、汉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