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研究

作 者: 刘振华
导 师: 冯向东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理工科大学生 科学素养
分类号: G64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62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学文化包括“形而上”与“形而下”两部分内容。所谓“形而下”,即科学的器物层面,指的是科学在知识、方法、器物、技术层面上的内容。它所体现的是科学的工具价值。而科学的“形而上”的部分,即它的“道”这一层面,指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在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科学的“形而下”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等;而其“形而上”则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伦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美等。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整体之下。可是科学中“形而上”的内容多数情况下是隐晦的,它不象科学理论那样被人们明确地、系统地表达出来,而只是蕴含在科学工作者的行为之中,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但是却是科学存在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科学文化所包含的这些层面的内容,都要通过科学教育内化到人的身上,成为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科学素养。换言之,科学教育所传递的就应该是完整的科学文化,其本质实际上就应该是科学素养教育,即向学生既要传递“形而下”这一层面的内容,更要传递科学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形而上”这一部分内容。具体的讲,就是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科学研究方法,更需要让学生领悟科学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包括掌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思想,形成符合科学伦理规范的科学品德,理解科学中所蕴含的美并提高科学审美能力等等。只有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科学文化教育,才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科学文化的精髓——科学精神,并最终内化和积淀为个体具有某些共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即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在人身上的内化,它在本质上与科学文化是“同构”的,包括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对科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美的感悟,对科学伦理的遵循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内化。对于接受不同层次科学教育的群体来说,所具有的科学素养水平是有所差异、有所侧重的。对于一般公众(指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以下的公民)而言,在接受了一定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应该了解基本的科学术语与科学观点,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从而能够具有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②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还应该能够深刻理解现<WP=4>代科学对他们生活的介入,以批判性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理解科学自身以及客观世界。承认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以及可错性,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能够自觉抵制伪科学、反科学等不良的社会现象。而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体能否生活得较为充实、工作得较为高效,而且还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着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要比一般公众深刻的多。也就是说,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的层次要高于一般公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但需要系统的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研究,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②透彻地理解辩证主义唯物论认识论的实质,灵活掌握并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对自然、科学与社会具有比较深刻的洞察力。④领悟到科学中美的存在,并使之升华为更高级的情感。⑤在科学伦理的规范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⑥真正的做到继往开来,既成为科学的继承者,又成为科学的发展者。可是当科学举着功利的旗帜进入学校的时候,它的整体性价值却被割裂了,科学在其他方面如科学精神领域的宝贵财富,并没有象它的实用部分那样全面进入学校,而是不同程度的遗漏与流失了。导致目前的科学教育可以说是畸形的,至少是不健全的,它充其量只是一种科学知识教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②将科学静止化、僵化;③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所以,在对理工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学生,使之去适应我们有待提高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我们并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必须调整、改进相应的教学及其管理,使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二,科学教育体系自身的完善;第三,高品位校园文化的营造。

全文目录


摘 要  3-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8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的意义  9-10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0-17
  1.4 研究方法  17-18
2 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  18-28
  2.1 科学教育的发展  18-22
  2.2 科学文化的结构与科学素养  22-26
  2.3 科学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分析  26-28
3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28-42
  3.1 关于公众科学素养  28-31
  3.2 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及其社会角色定位  31-34
  3.3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内涵的探讨  34-42
4 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现状及展望  42-50
  4.1 理工科科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42-45
  4.2 对理工科科学素养教育的展望  45-50
结 语  50-51
注 释  51-53
致 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9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9-60

相似论文

  1. 山西社区科技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G322.7
  2. 学生在解决化学推断题时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G633.8
  3. 辽宁阜新市中学物理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G633.7
  4. 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研究,G812.6
  5. 基于多智能体的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系统仿真研究,TP391.9
  6. 科学文化发展机制研究,G322
  7. 湖南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G322
  8. 理工科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1
  9. 初中物理探究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研究,G633.7
  10. 生物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G633.91
  11. 我国科技报道中媒介的认知构建,G322.2;G212
  1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研究,G633.7
  13. 课程资源优选对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影响,G633.91
  14.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G633.7
  15. 大连市开发区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G623.6
  16. 新中国早期的“大科学”体制与科学文化,G322
  17. 我国高中理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分析,G632
  18. 理工科大学生性观念与自尊的相关研究,G647.9
  19. 我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研究,G641
  20. 学习环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行动研究,G633.91
  21. 高中生物学科学发现实验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G633.9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