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

作 者: 周丹单
导 师: 王建军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劳动争议 解决机制 劳动法院 调解 工会
分类号: D92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94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劳动关系的协调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随着劳动关系及纠纷日趋复杂以及企业与职工在劳动关系利益分歧的越来越明显,劳动争议逐年递增。研究当前劳动关系的走势,分析我国目前法定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加快调整和改革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方式迫在眉睫。 本文从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谈起,在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的严峻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指出其问题在于三方机制的有名无实、违反了公正及效率、效益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于学术界提出的诸多重构方案进行了汇总并指出其优势及缺陷所在。并在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及劳动争议的特殊性质,构建新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建议建立专业的劳动法院、建立健全调解机制、建立工会和雇主组织、改进三方机制,并就与之相关的时效制度、人员专业性等问题提出了些许建议。 本文的重点在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建议。在对外国诸多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建议取消仲裁,建立劳动法院。在这一点上,笔者对仲裁、民事审判的弊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于单一模式进行了国情选择,并对劳动法院的建立方式提出了建议。同时提出设立行业调解组织和专门调解人员以减轻法院压力。除了考虑调解,诉讼之外,其他如三方机制的真正建立,工会发挥其现实作用,监察对于预防监督的作用,以及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等,笔者都从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和预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全文目录


导论  7-8
第一部分 我国劳动争议的严峻现状  8-12
  一、劳动争议数量急剧上升  8
  二、争议内容日益复杂化,处理难度不断加大  8-9
  三、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比较突出  9
  四、处理周期长,成本过大  9-10
  五、通道不顺畅,矛盾激化  10
  六、劳动争议诉讼化  10-12
第二部分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分析  12-19
  一、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  12-14
    (一) 劳动争议处理的机构  12-13
    (二) 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及相互关系  13-14
  二、存在的问题  14-19
    (一) 企业调解委员会难有权威  14
    (二) 三方机制有名无实  14-15
    (三) 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影响了公正的实现  15-17
    (四)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违背了效率/效益原则  17-19
第三部分 现有学术界裁审关系制度设计方案分析  19-23
  一、一裁一审制  19-20
  二、只裁不审  20
  三、或裁或审,裁审自择、一裁一审、两审终审  20-21
  四、裁审分离、各自终局  21-22
  五、只审不裁  22-23
第四部分 世界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成功案例及评价  23-31
  一、日本:预防与监督,工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3-25
    (一) 343个劳动标准监督机构和相应的劳动标准监督官员  23-24
    (二) 日本工会在法律、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胸有成竹地积极参与  24-25
  二、澳大利亚:尽可能以调解为主,逐步朝分权式,即劳资自主协调方向发展  25-27
    (一) 澳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产业关系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  25-26
    (二) 由劳、资、政三方代表组成的国家劳资调解委员会从高层面上促进了劳资和谐  26
    (三) 澳大利亚调整劳动关系的两大主体组织: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  26-27
  三、德国:专业法院或法庭的建立,倾向于结果公正  27
  四、美国:劳动争议处理民间化—偏重程序公正  27-28
  五、俄罗斯:个人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在程序上有所不同,同时强调三方机制和工会的积极工作  28-29
  六、挪威:国家调解官在劳动纠纷中的作用  29-31
    (一) 调解机构职能:只处理利益争议  29-30
    (二) 调解官的作用:提供一个框架性的建议方案  30
    (三) 调解官的原则和立场:中立性  30
    (四) 调解机构与政府的关系:独立性  30-31
第五部分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新模式的构建  31-50
  一、劳动争议的定性分析  31
    (一) 公私法融合的性质  31
    (二) 切身利益相关性  31
    (三) 群体性,强影响性  31
  二、构建劳动争议机制的原则分析  31-34
    (一) 与国情衔接  32
    (二) 公正与效率的协调  32-33
    (三) 纠纷解决方式的对话性  33-34
    (四)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和诉权保护原则  34
  三、模式构建  34-50
    (一) 取消仲裁,设立专业法院  35-42
    (二) 调解的专业化  42-44
    (三) 强化工会的作用,重视雇主组织的建立  44-48
    (四) 预防机制和监督机制及执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48-49
    (五) 在立法层面配合和支持,如颁布统一的《劳动争议处理法》,修改关于时效等不合理的规定,向国际接轨,重视劳权  49
    (六)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49-50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2
声明  52-53
后记  53

相似论文

  1. 劳动争议受案范围探析,D922.5
  2. 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问题研究,D922.5
  3. 中西方民营企业工会体制建设对比研究,D411
  4. 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的对策研究,D412.6
  5. 中国情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探析,G222
  6. 论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D926
  7.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研究,D925.2
  8.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问题研究,D922.5
  9. 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D926
  10. WTO争端解决机制浅论,D996.1
  11. 美国早期中立评估制度的探析与借鉴,DD915
  12. 苏州地区人民调解制度运作实证研究,D926
  13. 论我国法院诉前委托调解机制的构建,D925.1
  14. 我国城市企业集体劳动争议的快速处理机制研究,D922.5
  15. 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司法化改革,D922.5
  16. 劳动关系中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922.5
  17. 刍议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关系架构,D922.5
  18. 恶意诉讼问题之探究,D925.1
  19. 浅议中国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理念,D926.2
  20. 论集体合同制度,F249.2
  21.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劳动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