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模式探讨

作 者: 黄瑞
导 师: 罗明东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综合课 教师培养 模式探讨 中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教育体系 培养模式 培养试验 整合式 分科教学
分类号: G63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82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包括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研究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通过对综合课本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的分析,以及师范教育和综合课教师培养试验的探讨,构建起兼顾职前与职后的多元培养模式,它们是主辅式、整合式、校本培训模式。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模式探讨的意义。 了解意义,才能充分重视综合课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此部分文章先阐述了直接原因: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对一贯实施分科教学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然后,从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新的时代精神要求人的培养必须关注个体与社会、自然内在联系,达到和谐发展;新的知识观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教育需注入强调知识整合、能力综合的新型学习方式;整体教育思潮则表明了教育在观念上已经对上述要求做出了反映;而上述种种要求最终能否实现,综合课教师的素质无疑是关键之一。 第二部分,综合课的本质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分析。 为了加强综合课教师培养模式探讨对综合课的理论性认识,文章在本部分对综合课的本质进行了阐述。首先从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和构词方法上对概念做了界定:综合课是指对分化的关于学科、社会和学生方面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态度加以统整组合使其成为一有机整体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力图使学生获得分科课程中内容性知识以外的方法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体验性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对待事物的统一性与整合性思维与能力。然后,文章还进一步论述了综合课“整合性”的特征。另外,文章还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三门综合课从性质或目标、内容与结构、教学与评价方面进行了概要分析,从而使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对其服务对象有清晰的了解。第三部分,综合课视角下我国师范教育及综合课教师培养试验探析。综合课教师培养最终须落实于师范教育体系中。因而,文章此部分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指出分科教学的基础与综合课教师培养目标是最大的矛盾所在,并对比综合课的要求,阐述了现行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存在公共基础课程狭窄、学科专业课程封闭和教育课程陈旧的弊端。同时文章还对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试验做了概况介绍:试点的院校少,除怀化师专己培养出毕业的综合课教师,其他院校尚在培养中。此外,文章还以云南师范大学艺术、科学教育专业为例,分析其培养综合课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出目前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的通病:课程设置依旧是以分学科教学时的课程为主,要么简单相加,要么平均混合,课程结构整合性差,课程本身综合度低。第四部分,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多元模式构建。在前三部分论述的基础上,文章最终构建起兼顾职前与职后的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多元模式。它们是:以师范生为对象的培养模式—主辅式或整合式,以在职教师为对象的培养模式—校本培训。主辅式就是把综合课中的相关学科分为主要学科,辅助学科,主要学科的学科知识学习相对完整,辅助学科学习的则是已经过选择的某些知识。它比较适合艺术及科学综合课教师的培养。整合式则是指综合课所涉相关学科不分主次,但也不是平均拼合,而是通过某些跨学科和联合课程以及专题型的教学实现仍以学科为支撑的知识整合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较适合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教师的培养。校本培训模式,即立足本岗位,合理组织工作组,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目前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学第一线综合课任教教师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的状况。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7
一、 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模式探讨的意义  7-10
  (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7
  (二) 新世纪时代精神、知识观和教育观的呼唤  7-10
二、 综合课的本质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分析  10-16
  (一) 综合课的本质  10-12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  12-16
三、 综合课视角下我国师范教育及综合课教师培养试验探析  16-22
  (一) 谁在教综合课--师范教育现状  16-18
  (二) 我国少数师范院校综合课教师培养试验  18-22
四、 我国中小学综合课教师培养多元模式构建  22-32
  (一) 以师范生为对象的培养模式--主辅式或整合式  22-28
  (二) 以在职教师为对象的培养模式--校本培训  28-32
结语  32-33
主要参考文献  33-36
致谢  36

相似论文

  1. 分科教学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G420
  2.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综合教学探索,G633.2
  3. 文印外包服务的营销模式优化研究,F719
  4. 关系情境对中国人谈判结果影响的研究,F715.4
  5. 基于同景国际城项目的营销传播策略研究,F293.3
  6. 整合式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研究,F252
  7. 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G652.4
  8. 绍兴市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发展研究,F426.8
  9. 对超女现象营销模式的研究与思考,G222.3-F
  10. 渤海湾分级叶绿素对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响应,X55
  11. 羊梭菌病三联四防苗厌氧产毒培养基的研制与应用,S858.26
  12. Z24系列化合物毒性的优化筛选,R96
  13.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14.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务管理研究,G647
  15. 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问题研究,G643
  16. 完全学分制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的研究,G642.0
  17.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研究,G642.4
  18. 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G643
  19. 高职高专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712.0
  20. 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教师、班主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