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平民主义—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社会改造的新思路

作 者: 曾传国
导 师: 杨宏雨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平民主义 社会改造
分类号: D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平民主义既是一种“新”的民主主义,又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社会的新主张、新思路。全面系统地研究平民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国初年政治建设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实践的相继发生;互助论、实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的传入;中国传统的大同、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都是平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平民主义”成为Democracy的新译语标志着五四知识分子民主思想的转变,标志着“新”的民主主义——平民主义的产生。“平民主义”是五四知识分子吸取纷繁复杂的各种学说中的民主成分而孵化出的具有大致统一的、反封建的、倾向于下层人民的思想和观念。是民主思想和民主原则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和道德等各个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对旧民主主义理论尝试性的超越,是五四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社会的新思路。平民主义在五四时期曾经“喧嚣一时”,但逃避不了急剧衰落的宿命。“职业民主”、“平民自治”、“平民政府”、“联邦制”是平民主义在政治上的基本观点;开设“职业学校”、开办“平民工厂”、组建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是平民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基本方法;对平民实行“平等教育”和“普及教育”,文学应用“普通的文体”写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是平民主义在文化方面的基本观点。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由单层次民主观向多层次民主观转变;“互助”和“自由”、“平等”一道成为民主的基本理念;追求“纯正的”民主、“真正”的平等;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批判;推崇“直接民权”等都是平民主义“新”于旧民主主义的地方。平民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上启下,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民主理论,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平民主义也有历史局限性。它的理论体系庞杂,理论观点空洞、肤浅。迷恋于社会改良,从而使它的理想追求陷入空想,归于失败。平民主义向民粹化方向发展,造成了崇拜民众、贬低知识分子的不良影响,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损失。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一、平民主义产生的背景  7-12
  (一) 民国初年政治建设的失败促使五四知识分子重新认识、研究和改造民主思想  7-8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等重大实践的相继发生造成了有利于平民主义产生的条件  8-9
  (三) 互助论、实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潮的传入,为五四知识分子重新认识、研究和改造民主思想提供了思想元素  9-10
  (四) 中国传统的大同、平均主义思想也为平民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10-12
二、“喧嚣一时”的平民主义  12-15
  (一) 平民主义的相关概念  12
    1、平民  12
    2、平民主义  12
  (二) 平民主义的兴衰历程  12-15
    1、平民主义的兴起  12-13
    2、平民主义的迅猛发展  13-14
    3、平民主义的急剧衰落  14-15
三、平民主义的基本主张  15-19
  (一) 平民主义政治观  15-16
    1、职业民主  15
    2、平民自治  15
    3、平民政府  15-16
    4、联邦制  16
  (二) 平民主义经济观  16-17
    1、“平民经济”的概念  16
    2、“平民经济”的实现方式  16-17
  (三) 平民主义文化观  17-19
    1、平民教育  17-18
    2、平民文学  18-19
四、平民主义之“新”  19-22
  (一) 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  19
  (二) 由单层次民主观向多层次民主观转变  19
  (三) “互助”、“劳动”同“自由”、“平等”一道成为民主的基本理念  19-20
  (四) 追求“纯正的”民主、“真正”的平等  20
  (五) 开始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  20-21
  (六) 推崇“直接民权”  21-22
五、平民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22-26
  (一) 平民主义的历史地位  22-23
    1、平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2
    2、平民主义一系列理论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民主理论  22-23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3
  (二) 平民主义的局限性  23-26
    1、“兼容并包”的态度使理论体系庞杂、肤浅、歧见纷呈  23-24
    2、“温和的”的社会改造方法使平民主义的追求陷入空想  24
    3、平民主义逐渐民粹化,助长了反知识分子、崇拜民众的不良倾向  24-26
结束语  26-27
附录 建国以来平民主义研究综述  27-28
注释  28-32
参考文献  32-33
后记  33-34

相似论文

  1. 《新社会》的“新社会”之梦,K261.1
  2. 早期柳亚子与民众社会改造,K262
  3. 五四时期研究系社会改造思想述论,K261
  4. “五四时期青年观”研究,K261.1
  5. 论意识形态与翻译的互动,H059
  6. 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K261
  7. 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I046
  8. 翻译主体性在五四时期文学翻译选材中的体现,I206.6
  9. 诗歌翻译与文化构建,H315.9
  10. 五四时期的抵制日货运动研究,K261
  11. 周星驰电影的审美特征分析,J905
  12.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鬼神”信仰,K261
  13. 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研究,G40-092
  14. 五四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研究,J524
  15. 五四前后新闻伦理思想研究(1915-1927),G219.2
  16. 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K261
  17. 五四时期马列著作的翻译及这些译作的影响,H059
  18. 五四时期上海《民国日报》宣传理念研究,G219.29
  19.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研究,K261
  20. 青年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A841
  21. 论五四时期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I206.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