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海洋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

作 者: 孙科
导 师: 颜天;周名江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 凯伦 海湾扇贝 海洋生物 栉孔扇贝 幼鱼 黑褐新糠虾 幼虾 卤虫 轮虫 眼点幼虫 早期发育 受精卵孵化 Chlamys 赤潮藻 稚贝 藻细胞 Scophthalmus 大菱鲆 存活率 毒性影响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一株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对象,研究了该藻株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us)、卤虫(Artemia salina)、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早期发育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黑褐新糠虾的慢性毒性影响,研究结果如下:米氏凯伦藻在较低密度下(<80cells/mL)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4hEC50为20cells/mL;通过藻液、藻细胞悬浮液、去藻过滤液、细胞破碎液的毒性比较研究,发现只有藻液和细胞重悬液有这种毒害作用,而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影响不明显;通过隔离实验,发现只有与轮虫直接接触的藻细胞能够产生这种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毒性作用可能是由与活的藻细胞直接接触引起的。卤虫摄食实验结果显示,卤虫幼体对米氏凯伦藻细胞有一定的摄食能力,但米氏凯伦藻中卤虫存活明显下降。米氏凯伦藻能显著降低海湾扇贝D形幼虫的活力和眼点幼虫的存活,在96h内100cells/mL密度下就能明显降低眼点幼虫的存活率,但对海湾扇贝的稚贝、栉孔扇贝受精卵孵化率和D形幼虫的存活没有明显的影响。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繁殖均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程度随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在16d急性毒性实验中,米氏凯伦藻在15,000cells/mL的密度下对黑褐新糠虾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在73d的慢性毒性实验中,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繁殖有显著的影响,对照组中产幼虾总数为252,而500、2,500、5,000cells/mL密度组中,产幼虾总数分别为237、226、11,且幼虾首次孵出时间分别比对照组推迟8d、8d、25d;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亲虾的存活也有显著的影响,处在密度为5,000cells/mL米氏凯伦藻中的黑褐新糠虾亲虾存活率只有对照的37.8%。米氏凯伦藻在20,000cells/mL密度下,对大菱鲆、牙鲆幼鱼(7~8cm)的96h存活和大菱鲆幼鱼(2~3cm)的7d存活均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当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藻密度达到1,000cells/mL以上时,就可能已经造成了某些敏感浮游动物或某些海洋生物的敏感阶段发生死亡,从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前言  11-23
  1.1 赤潮简介  11
  1.2 有害赤潮分类  11-12
  1.3 有害赤潮的危害  12-14
    1.3.1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12-13
    1.3.2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资源的破坏  13-14
    1.3.3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4
    1.3.4 赤潮对旅游经济的危害  14
  1.4 米氏凯伦藻概述  14-23
    1.4.1 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及其危害  15-17
      1.4.1.1 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养殖生物的危害  15-17
      1.4.1.2 米氏凯伦藻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17
    1.4.2 米氏凯伦藻的危害机制  17-23
      1.4.2.1 产生毒素  18-21
        1.4.2.1.1 毒素种类  18
        1.4.2.1.2 毒素结构与成分  18-19
        1.4.2.1.3 影响毒素产生的因素  19-21
      1.4.2.2 造成低氧环境  21
      1.4.2.3 产生粘液  21-23
第二章 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的影响  23-32
  2.1 材料和方法  23-26
    2.1.1 实验材料  23-24
    2.1.2 实验方法  24-26
      2.1.2.1 实验设计  24
      2.1.2.2 米氏凯伦藻对轮虫的影响实验  24
      2.1.2.3 投饵与未投饵情况下的比较实验  24
      2.1.2.4 米氏凯伦藻不同组分对轮虫的影响实验  24
      2.1.2.5 米氏凯伦藻与轮虫的隔离实验  24-25
      2.1.2.6 卤虫对米氏凯伦藻的摄食实验  25
      2.1.2.7 米氏凯伦藻对卤虫存活的影响实验  25
      2.1.2.8 数据处理  25-26
  2.2 结果  26-31
    2.2.1 米氏凯伦藻对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26
    2.2.2 投饵与未投饵情况下的比较实验  26
    2.2.3 米氏凯伦藻不同组分对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26-28
    2.2.4 米氏凯伦藻与轮虫的隔离实验  28-29
    2.2.5 卤虫对米氏凯伦藻的摄食  29
    2.2.6 米氏凯伦藻对卤虫存活的影响  29-31
  2.3 讨论  31-32
第三章 米氏凯伦藻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早期发育的影响  32-41
  3.1 材料和方法  34-36
    3.1.1 材料  34
    3.1.2 方法  34-36
      3.1.2.1 受精卵的采集  34-35
      3.1.2.2 对海湾扇贝D 型幼虫活力的影响  35
      3.1.2.3 对海湾扇贝眼点幼虫存活的影响  35
      3.1.2.4 对海湾扇贝稚贝爬升与附着的影响  35
      3.1.2.5 对栉孔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35-36
      3.1.2.6 对栉孔扇贝D 型幼虫存活的影响  36
  3.2 结果  36-40
    3.2.1 对海湾扇贝D 型幼虫活力的影响  36
    3.2.2 对海湾扇贝眼点幼虫存活的影响  36
    3.2.3 对海湾扇贝稚贝爬升、附着与存活的影响  36
    3.2.4 对栉孔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36-39
    3.2.5 对栉孔扇贝D 型幼虫存活的影响  39-40
  3.3 讨论  40-41
第四章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和鱼类的毒性影响  41-51
  4.1 材料与方法  41-43
    4.1.1 实验材料  41
    4.1.2 实验方法  41-43
      4.1.2.1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影响  42
      4.1.2.2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慢性毒性影响  42
      4.1.2.3 米氏凯伦藻对大菱鲆和牙鲆的毒性影响  42-43
  4.2 结果  43-48
    4.2.1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影响(16d)  43-44
    4.2.2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的慢性毒性影响(73d)  44-46
      4.2.2.1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44
      4.2.2.2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种群繁殖的影响  44-46
    4.2.3 米氏凯伦藻对大菱鲆和牙鲆幼鱼的毒性影响  46-48
  4.3 讨论  48-51
    4.3.1 卤虫与黑褐新糠虾敏感性比较  48
    4.3.2 米氏凯伦藻对黑褐新糠虾繁殖的影响机制  48-49
    4.3.3 米氏凯伦藻对鱼类的影响机制  49-51
总结和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66
发表及撰写文章情况  66-67
致谢  67-68
图目录  68-70
表目录  70-72
附录  72

相似论文

  1. 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对拟穴青蟹蜕壳的影响,S917.4
  2.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不同壳色选育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发育研究,S968.3
  3. 汞和铜离子暴露下金鱼早期发育关键酶和抗氧化水平的动态变化,S917.4
  4. EVC2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研究,R321
  5. 滇川亚种云南地理株钉螺生长规律的研究,R184
  6. 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多变量分析在赤潮藻识别中的应用,X55
  7. 萼花臂尾轮虫形态和生态特征在中国东部的空间分化,Q958.8
  8. 胶州湾常见赤潮藻脂肪酸的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X173
  9. 外来海洋生物入侵防控法律制度研究,X171
  10. 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R123.6
  11. 海洋生物制药研发BPO建模与应用研究,F426.72
  12. 基于数据挖掘的PSS生产工艺的SPC研究,TQ460.6
  13. 氨海水与5-羟色胺对栉孔扇贝解剖卵体外促熟作用的研究,S917.4
  14. 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和大型海藻携带AVNV的检测及浮游生物多样性分析,S917
  15. 低渗诱导栉孔扇贝三倍体及与其它方法的比较,S917.4
  16. 魁蚶养殖中有害生物东亚壳菜蛤(Musculista senhousia)的污染控制及繁殖生物学研究,S944
  17.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vasa基因的发育表达图式及生殖腺的发生和发育,S917.4
  18. 不同养殖密度对两种鲆鲽鱼类生长及免疫指标的影响,S965
  19. 应用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分子检测技术对其主要宿主的检测与分析,S944.43
  20.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核酸疫苗及两种海水名贵鱼类疾病的研究,S943
  21. 浮游微藻在AVNV流行传播中的作用分析,S944.43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