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中医辨证分型高血糖危重症的治疗研究

作 者: 王艳丽
导 师: 张胜兰
学 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胰岛素强化治疗 危重症 高血糖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素 β-内啡肽 白介素-6 中医辨证分型
分类号: R2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中医辨证分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治疗作用的影响,并探讨甲状腺轴、血清β-内啡肽白介素-6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收入内、外科ICU监护病房的高血糖危重症患者达到危重症病情评分系统APACHE II评分分值者50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30人)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20人)。通过胰岛素泵、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配合一日多次血糖监测,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使血糖维持在4.4~6.1mmol/L,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维持血糖在10.0~11.1mmol/L。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ml通过ELISA法对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β-内啡肽(β-EP)及白介素-6(IL-6)表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观察并探讨两组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病人死亡率、APACHE II评分及甲状腺轴、β-EP、IL-6的关系。结果:①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6.7% vs 35% ,P<0.05)。②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FT3表达明显升高(2.38±0.65 vs 2.03±0.45、P<0.05;2.98±0.85 vs 2.23±0.70、P<0.05;4.18±1.30 vs 3.15±1.15、P<0.05), FT4、TSH无明显变化。观察组FT3指标的异常数与APACHEII积分及病死率相关。③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血清β-EP水平明显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6.58±1.31 vs 7.79±2.20、P<0.05;3.63±0.88 vs5.22±1.36、P<0.01)。④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IL-6表达显著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274.69±51.66 vs 309.45±41.87、P<0.05;199.39±45.60 vs 244.13±74.87、P<0.05;109.07±23.68 vs 125.04±16.70、P<0.05)。⑤中医辨证分型中四种主要证型分布比较均匀,实热组的APACHEII评分最低(P<0.05);气滞血瘀组的APACHEII评分最高(P<0.05)。治疗后实热证、气滞血瘀证、腑气不通证、厥脱证四证型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APACHEⅡ评分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除TSH各证型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因子各证型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因子治疗前后实热证、气滞血瘀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结论: (1)胰岛素强化治疗较胰岛素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高血糖危重症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紊乱,降低血清β-EP和IL-6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状态,从而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高血糖危重症中四种主要证型分布比较均匀,胰岛素强化治疗较胰岛素常规治疗对辨证分型各组的APACHEII评分的改善有显著差异。实热组的APACHEII评分最低,预后最好;气滞血瘀组的APACHEII评分最高,预后最差。通过APACHEII评分为临床危重症中医辨证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TSH各证型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因子各证型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FT3、FT4在实热证中表达最高,气滞血瘀证中表达最低,β-EP、IL-6在实热证中表达最低,气滞血瘀证中表达最高,即各因子在高血糖危重症治疗前后实热证中表现病情最轻,气滞血瘀证中表现病情最重。

全文目录


提要  3-5
Abstract  5-11
引言  11-14
实验研究  14-19
  一、研究对象  14
    (一) 患者来源  14
    (二) 排除标准  14
    (三)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4
  二、试剂和仪器  14-15
    (一) 主要试剂  14-15
    (二) 主要仪器  15
  三、研究方法  15-18
    (一) 临床设计  15
    (二) 标本收集  15
    (三) FT3 的测定  15-16
    (四) FT4 的测定  16
    (五) TSH 的测定  16-17
    (六) 血清β-EP 的检测  17-18
    (七) 血清IL-6 测定  18
  四、统计学处理  18-19
结果  19-24
  一、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的比较  19
  二、两组间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  19-20
  三、两组间APAGHE Ⅱ评分的比较  20
  四、两组间血清FT3、FT4、TSH 的比较  20-21
  五、两组间血清β-EP 的比较  21
  六、两组间血清IL-6 的比较  21
  七、血清FT3 水平与APAGHE Ⅱ评分的相关分析  21-22
  八、治疗前后两组中医四证型APAGHE Ⅱ评分的比较  22
  九、各因子与四证型的相关性  22-24
讨论  24-50
  一、甲状腺轴概述及在危重症中的意义  24-29
    (一) 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机制  24-26
    (二) 甲状腺轴在危重症中的发病机制  26-27
    (三) 甲状腺轴功能异常与危重症  27-29
  二、β-EP 概述及在危重症中的意义  29-32
    (一) β-EP 概述  29-30
    (二) β-EP 在危重症中的发病机制  30
    (三) β-EP 在危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30-32
  三、IL-6 概述及在危重症中的意义  32-35
    (一) IL-6 概述  32-33
    (二) 危重症时的异常机制  33-34
    (三) IL-6 与危重症  34-35
  四、高血糖对危重症患者的影响  35-37
    (一) 高血糖与免疫功能  35-36
    (二) 高血糖与炎症因子  36
    (三) 高血糖与氧化应激  36-37
    (四) 高血糖与心血管系统  37
    (五) 高血糖与内皮功能障碍  37
  五、胰岛素强化治疗与危重症  37-42
    (一) 危重症中高血糖的病因及病理生理  37-38
    (二) 危重症中高血糖的危害  38-39
    (三)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含义  39
    (四)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影响  39-42
  六、中医药学对MODS 的认识及辨证分型研究  42-45
    (一) 中医对MODS 认识概述  42-43
    (二) 病因病机探讨  43-44
    (三) MODS 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44-45
  七、高血糖危重症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45-47
  八、胰岛素强化治疗与甲状腺轴、β-EP、IL-6  47-48
  九、小结  48-50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9
附录  59-6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2-63
致谢  63-64
查新报告  64-72

相似论文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颗粒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S858.31
  2. 猪白细胞介素2/6嵌合基因的融合表达及活性研究,S858.28
  3. 核因子kB、白介素-6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退变颈椎间盘中的表达,R681.55
  4.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L-4、IL-6、IL-10的影响,R587.1
  5. 抗痛风胶囊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R259
  6. 寻常型银屑病不同分期及证侯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R275.9
  7. 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增高与其预后相关性的研究,R542.22
  8. 内镜下套扎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R575.2
  9. 胃旁路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的影响,R587.1
  10. 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对儿童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R725.1
  11.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大鼠阿霉素化疗的肠屏障的保护作用,R730.5
  12. 重组白眉蝮蛇去整合素Adinbitor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R285.5
  13. MPO、IL-18和INF-γ在人冠状动脉中的表达及与斑块稳定性的初步研究,R541.4
  14.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早期补硒干预的疗效观察,R581
  15.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IL-17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R541.7
  16. 孟鲁司特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及体内IL-33表达的影响,R562.25
  17. 不同常规实验操作和饲育环境对Wistar大鼠的影响,S865.12
  18. 危重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研究,R459.7
  19.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R758.63
  20. 正畸力对龈沟液中白介素-17表达影响的研究,R783.5
  21. 白介素-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中作用的研究,R779.6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