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作 者: 王彦国
导 师: 林荣澄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水生生物学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底栖桡足类 生态学 群落结构 台湾海峡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广、种类多,它们是海洋碎屑食物链重要的中间环节,不仅是幼年鱼、虾和蟹等的饵料,而且在底栖食物网的能量运转和物质循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外,小型底栖动物具有活动范围小、对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等特点,是环境改变很好的指示生物。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作为海洋生物调查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对于了解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生态动力学模型和探讨水层-底栖耦合机制,为综合研究海洋渔业资源,开展海洋生物监测,进而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农牧化生产以及对台湾海峡底质环境状况进行健康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在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2006年7-8月的22个站位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24个站位所采集的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对福建沿岸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海洋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分类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调查海域两个航次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动吻类、无节幼体、端足类、原足类、海蜘蛛、涟虫类、十足类和其它类等14个类群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丰度占绝对优势,占两个航次平均丰度的84.87%(其中夏季航次占总丰度的82.20%,冬季航次占总丰度的89.13%),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占平均丰度的8.02%(其中夏季航次占11.01%,冬季航次占5.59%)。夏季航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生物量及生产量分别为377.43±2.22ind/10cm~2,412.82±9.38μg·dwt/10cm~2和3715.38±84.42μg·dwt/10cm~2·a;冬季航次分别为268.71±32.36 ind/10cm~2,310.59±0.65μg·dwt/10cm~2和2795.31±5.86μg·dwt/10cm~2·a。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各个类群的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镶嵌式分布,夏季航次调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海峡的中部海域,南北部丰度较低;冬季航次海峡中南部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高于北部海域;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沉积物的表层,夏季航次分布在0-2cm以浅的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占56.28%,冬季航次占63.37%。夏、冬两个航次分布在0-5cm层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别为86.70%和88.29%。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的含量和分布是影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关键因素,沉积物中砾石、砂砾、粉砂和粘土的含量是影响底栖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关键因子。同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相对较低。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数量(N)与底栖桡足类的数量(C)之比来看,研究海域基本上没有受到有机质的污染。本研究中底栖桡足类共鉴定出63种或分类实体以及其它待定种类和桡足幼体,分别隶属于猛水蚤目、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歧口水蚤目四个目的桡足类,17个科,43个属,其中优势种是Halectinosoma sp.、Typhlamphiascus sp.、Amphiascus sp.、Heteropsyllus sp.、Ectinosoma sp.和Amphiascoides sp.等。各站位的水深相差较小,因此本研究中水深与底栖桡足类的相关性不显著;桡足类多样性指数和沉积物结构相关显著。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4
绪论  14-17
第一章 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概况  17-36
  1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概述  18-30
    1.1 前言  18-19
    1.2 研究意义  19-20
    1.3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20-25
      1.3.1 国际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20-23
      1.3.2 国内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23-25
    1.4 底栖桡足类的研究  25-30
      1.4.1 研究意义  25-26
      1.4.2 国际底栖桡足类研究概况  26-29
      1.4.3 国内及其邻近海域底栖桡足类研究概况  29-30
  2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状况  30-33
    2.1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条件  31-32
      2.1.1 水文特征  31
      2.1.2 沉积物环境特征  31-32
    2.2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生物资源  32-33
  3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3-36
第二章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研究  36-71
  1 研究海域、材料和方法  36-40
    1.1 研究海域  36-37
    1.2 采样方法  37-38
    1.3 生物样品的处理  38
      1.3.1 小型底栖动物样品的分选和计数  38
      1.3.2 底栖桡足类的鉴定  38
    1.4 生物量和生产量的计算  38-40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0
  2 研究结果  40-63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及丰度  40-46
    2.2 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  46-53
      2.2.1 小型底栖动物及主要类群数量的水平分布  46-51
      2.2.2 小型底栖动物及主要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  51-53
    2.3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  53-56
    2.4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及群落组成  56-63
      2.4.1 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  56-61
      2.4.2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分析  61-63
  3 讨论  63-70
    3.1 两个航次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动  63-64
    3.2 不同海域小型底栖动物数量的比较  64-66
    3.3 环境因子同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变化的关系  66-67
    3.4 线虫和桡足类的数量比值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67-70
  4 小结  70-71
第三章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71-83
  1 研究方法  71-74
    1.1 种类鉴定  71-73
    1.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3-74
  2 研究结果  74-81
    2.1 沉积环境特征  74-75
    2.2 底栖桡足类群落种类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75-78
      2.2.1 底栖桡足类群落种类组成  76
      2.2.2 底栖桡足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76-78
    2.3 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分析  78-80
    2.4 底栖桡足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变量关系的分析  80-81
  3 讨论  81-82
  4 小结  82-83
第四章 研究趋势和展望  83-85
  1 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趋势和展望  83-84
  2 本论文的不足  84-85
附图  85-89
参考文献  89-100
致谢  100-101
参与课题  101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3.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4.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5.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6.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7. 抗高效氟吡甲禾灵日本看麦娘生态适应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S451.2
  8.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9.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0.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1. 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F205
  12. 农村小学特岗教师的个体性发展研究,G625.1
  13. 基于博弈论的公共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研究,F224.32
  14. 从深层生态学角度对《仪典》的解读,I712.074
  15.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16. 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B089
  17.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18.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9. 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B089
  20.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21. 三体海峡客滚船总体设计研究,U66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