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作 者: 刘晓靖
导 师: 王希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群落结构 空间分布特征 成因分析
分类号: S71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常绿阔叶林由于分布区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受破坏严重。对我国常绿阔叶林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对植物群落的研究中,群落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不仅可以认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追溯演化的亲缘关系,还有助于认识它们的机能、演替和分类。本研究通过统计群落中木本植物种的叶型、叶序、叶质、叶大小、叶级、花的性系统、果实的类型、果实的大小以及树高的情况,并研究他们在经度梯度以及纬度梯度上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得到了以下结论:在纬度梯度上,叶型、叶序、叶质以及花的性系统随纬度呈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在纬度28°附近单叶、互生、革质叶植物种的比例达到最高;在纬度24°附近两性花植物种的比例达到最高。叶缘、叶大小以及果实的大小与所处的纬度呈负相关关系。在果实类型方面,种类组成上占主体地位的核果所占的比例在纬度28°附近处达到了最低值,而蒴果在此处的比例达到了其在纬度分布范围内的峰值。在叶级的变化方面,随着纬度升高小型叶植物种的比例有所增加,而中型叶植物种的比例有所减少。在经度梯度上,叶型和叶序的变化情况相似,单叶和互生叶比例最高的位置出现在经度114°附近。叶缘和树高有着相似的变化情况,在经度范围内呈现出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在经度114°处全缘叶比例最高,树高的高度达到最高。花的性系统方面,在经度102°处两性花比例最高,经度110°-120°间出现出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在经度118°附近两性花比例达到峰值。叶质方面,革质叶植物种的比例在经度110°-120°范围内呈曲折上升趋势。叶大小以及果实的大小在研究范围内随着所处经度的升高而降低。在果实类型的变化方面,在经度102°处,核果所占的比例较经度110°-120°范围内要大,蒴果所占的比例较110°-120°范围内要小。在叶级的变化方面,中型叶和小型叶在组成上占主体地位,两者此消彼长。小型叶的比例在经度110°-120°范围内呈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型变化,中型叶变化趋势相反,两者的比例分别在经度118°附近处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东西部常绿阔叶林区之间,东部常绿阔叶林单叶的植物种比例和互生的植物种比例要高于西部常绿阔叶林区。在果实类型上,虽两地都以核果的比例最高,但是东部地区中产生蒴果的植物种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中产生聚合果的植物种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在叶级方面,东部地区小型叶植物种占优势,而西部地区则是中型叶植物种比例稍高,但由于西部地区微型叶比例也高于东部地区,所以两地区间叶大小无明显差异。在所研究的结构组分中,植物种的叶型受各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叶质主要受无霜期和极端温度的影响。花的性系统主要受极端温度的影响。全叶缘主要受年均温度的影响。果实的类型主要受年均温度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植物的叶大小主要受无霜期、日照时数以及最热(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影响。植物种的果实大小主要受年均温度、无霜期的影响。叶序与植物种的树高受所调查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我国常绿阔叶林中的木本植物以单叶、叶互生、革质、产两性花及肉质果、叶型表现为中小型叶的植物种为主体。这反映了我国常绿阔叶林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0目录  10-11第一章 引言  11-1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2  1.2 研究历史概述  12-14  1.3 技术路线  14-16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6-26  2.1 研究区域概况  16  2.2 研究对象  16-18  2.3 研究方法  18-23  2.4 数据处理方法  23-26第三章 各组内群落结构组分随经度、纬度的变化情况  26-39  3.1 各组内群落结构组分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26-31  3.2 各组内群落结构组分随经度的变化情况  31-37  3.3 小结  37-39第四章 各组间群落结构组分随经度、纬度的变化情况  39-46  4.1 各组间群落结构组分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9-42  4.2 各组间群落结构组分随经度的变化情况  42-45  4.3 小结  45-46第五章 我国东、西部常绿阔叶林区群落结构组分比较  46-61  5.1 研究方法  46-47  5.2 结果与分析  47-60  5.3 小结  60-61第六章 各群落结构组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1-66  6.1 各结构组分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61-65  6.2 小结  65-66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66-69  7.1 主要结论  66-67  7.2 讨论  67-68  7.3 研究展望  68-69附录  69-75参考文献  75-79致谢  79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高位精养模式日本囊对虾生长及浮游生物演替规律,S968.22
  3. 中亚热带两种常绿阔叶林群落细根寿命估计,S718.5
  4.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G632.0
  5. 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哲学思考,D262.6
  6. 金华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Q948.1
  7.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8.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9.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0. 初中学困生成因及干预研究,G635.1
  11.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12. 日语学习者在日译汉翻译实践中的母语表达问题及成因分析,H36
  13.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14.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S154.3
  15.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16. 苏南地区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评价,X826
  17. 云南省19县(市)恙螨群落结构及其宿主选择,R384.4
  18.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19. 山东省沿岸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Q179.4
  20. 用分子鉴定方法对岩礁海藻附植动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的探索研究,Q958.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生物学 > 森林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