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向文学的“科学”中去—对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回顾与反思

作 者: 宋国静
导 师: 赵利民
学 校: 天津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科学 唯物史观 文学理论 革命文学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没有科学的兴起,没有对科学的追求,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的实现恐怕不知要向后推多久。唯物史观,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受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热烈追捧,成为他们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寻找真理的最大收获。作为一种“新科学”的唯物史观,不仅提供了对社会、历史更为深刻的真理性的认识,而且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不同以往理论的全新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与各种文艺思想尤其是进化论的文学观进行了艰苦斗争之后,唯物史观逐渐成为指导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文学论的指导下,通过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运动的推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导致文学发展发生了偏向,甚至有时走向了科学的反面。虽然目前对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计取数,但是赞扬的较多,批判的较少,或对其存在的问题往往一笔带过,或常常以其在现实革命或政治上的作为去掩盖或者淡化其在理论上存在的种种缺陷乃至错误。此外,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和反思这个时期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相对而言,就更少一些。本文期望可以对这一方面的薄弱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本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从思想和历史的角度进行了一次回顾和梳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解析和反思。追本溯源,20世纪初对科学的盲目追求和对科学的教条式的接受,无疑为科学在文学领域的扩展和应用埋下了隐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间接性,更使得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真理与谬误并存。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和激烈复杂的革命斗争,使得唯物史观指导文学成为可能,但也赋予了中国文学理论以实用性和功利性。这种情况之下,文学理论沾染了浓重的意识形态性。这种浓重的意识形态,使得二三十年代的唯物史观的文学论至今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海量数据压缩、操作和处理方法的研究,TP311.13
  2.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G633.3
  3.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4.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5.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6.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7.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8.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10.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2.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13. 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G633.7
  14. 深部大陆钻探用钻机顶驱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TE922
  15.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16. 我国官方思想库影响政府决策研究,D630
  17.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8.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研究,D613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D61
  20. 地方性知识研究,N02
  21. 科学语境论浅析,N0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