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涂尔干社会学论域下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作 者: 林宝煌
导 师: 李玢
学 校: 漳州师范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涂尔干 道德 道德教育 社会学
分类号: B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涂尔干是19世纪末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是第一个将社会学的观点引入道德教育的领域,并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这一系列理论是在当时法国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之中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重建法国的社会秩序。他改变了之前社会学家只从宗教的立场来考察道德,相反,他是从社会立场出发来建构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他提出了一整套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世俗道德来取代宗教道德的道德教育观,揭示了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为现代道德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道德教育问题,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在应对道德困惑和解决诸多道德教育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为此,我们应当对涂尔干积极创新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大胆的挖掘和积极的借鉴,使我国的道德教育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涂尔干的生平及其道德社会学产生的理论渊源;第二章着重论述了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以及对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理论的评价;第三章揭示了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现状和涂尔干道德社会学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0
引 言  10-14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一) 我国德育工作的理论借鉴  10-11
    (二) 我国德育工作的实践尝试  11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14
    (一) 国内的研究现状  11-12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14
第一章 涂尔干及其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14-20
  第一节 涂尔干与道德教育  14-15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教育  14
    二、涂尔干的学术与道德教育  14-15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15-20
    一、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吸收与诠释  15-18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5-16
      (二)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16-18
    二、对先验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18-20
第二章 涂尔干社会学论域下道德教育思想  20-36
  第一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20-29
    一、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0-24
      (一) 关于道德的性质  20-21
      (二) 关于道德的三个构成要素  21-24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24-29
      (一) 社会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演示和运用  24-25
      (二) 理性主义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运用  25-27
      (三) 教育的目的:培养道德社会人  27-28
      (四) “世俗道德”取代“宗教道德”  28
      (五) 主张教师权威论  28-29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社会学理论链接  29-31
    一、教育的定义  29-30
    二、道德教育的社会学链接  30-31
  第三节 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评价  31-36
    一、涂尔干道德社会理论的主要特色  31-33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33-36
第三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36-50
  第一节 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36-39
    一、道德判断标准不一、价值观不同  36-37
    二、道德教育的“灌输性”常态  37-38
    三、道德教育的“单一性”与“守旧”现象  38-39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发意义  39-50
    一、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学观念对我国的启示  40-42
      (一) 统一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0
      (二) 改变旧有的德育观念,倡导现代化的德育理念  40-41
      (三) 走出学校,形成一种生活化、社会化的德育观  41-42
    二、“理性主义”原则的启发:德育要内化于学生  42-44
      (一) 我国学校德育的缺失  42-43
      (二) 如何使德育内化于学生  43-44
    三、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启发  44-50
      (一) 纪律精神: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  44-46
      (二) 对社会群体依恋:发挥同辈群体的道德力  46-47
      (三) 自律精神:道德教育应“以人为本”  47-50
结语  50-52
参考文献  52-54
致谢  54-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5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4.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G711
  5.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6.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7.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8. 浅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说,B26
  9.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10.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11.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B82-09
  12.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14.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15.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B82-05
  16.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17. 《无名的裘德》中的家庭伦理解读,I561.074
  18. 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D648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648.1
  20.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630.3
  21. 当代中国慈善行为的道德解析,D632.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