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实践视域下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与中国现代化

作 者: 李欣
导 师: 于新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实践 中国现代化
分类号: B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社会财富急剧膨胀。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全球生物圈濒临瓦解。因此,当务之急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为媒介,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建立了科学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但人并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依赖自然界,而是通过他所从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改造自然界,从而使自然界人化,成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存在形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重要理论特征。从实践出发考察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超越旧自然观的关键所在。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历史上不同时代自然观的演变过程,时代在发展,西方自然观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将西方历史上的自然观理清脉络,是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过程及主要内容。人们对于自然的根本看法一直到马克思才真正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分析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影响最直接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运用这一正确的理论武器。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生态问题,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作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的方法论基础,这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9
第1章 自然观的回顾  9-14
  1.1 原始的宗教自然观  9-10
  1.2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10-11
  1.3 机械论自然观  11-13
  1.4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13-14
第2章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4-22
  2.1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提出和形成  14-17
  2.2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主要内涵和特征  17-22
    2.2.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内涵  17-19
    2.2.2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特征  19-22
第3章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与中国现代化  22-30
  3.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  22-23
  3.2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23-26
    3.2.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23-25
    3.2.2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对生态问题的解读  25-26
  3.3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6-30
结论  30-31
参考文献  31-33
作者简介  33-34
致谢  34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4.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5.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8.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9.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0.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11. 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研究,G633.3
  12.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3.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14.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15.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297
  16.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18.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G633.6
  19.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G633.3
  20. 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学监测与防控方法研究,S858.28
  21. 依托网络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G43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