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

作 者: 龙星良
导 师: 李兴民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政策 协商民主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
分类号: F3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公共政策学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解决社会问题最直接的环节。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关系整个政策的成败,关系社会问题是否能有效解决。我国台湾著名公共政策学者张金马发现,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只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还必须通过正确的执行才能达到政策的目标,否则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自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以来,各地方政府在执行者这项政策当中出现大量的政策偏差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导致偏差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有: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有限;政策执行环境不利;农民缺少话语权和利益代表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套纠正对策。主要措施有:参与政策执行的各方经由协商达成共识;提升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完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在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具体运用协商民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善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展开分析。贯穿于本文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民主协商的形式,制定和执行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方案,以求达到善治的目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公共治理理论和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之间存在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即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俞可平先生认为:“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正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也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中国社会才能够真正和谐,而善治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达成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一个可能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这是一种与传统的一元化或单中心治理模式相对的治理模式。该理论强调通过乡村社会中多元主体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经由民主协商形成一种多元化的乡村治理格局。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对这种“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展开。最后得出结论:“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可以有效纠正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值得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加以运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导言  11-17
  1.1 问题提出  1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2
    1.2.1 研究目的  11
    1.2.2 研究意义  11-12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4
    1.3.1 研究思路  12-13
    1.3.2 研究方法  13-14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7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15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16
    1.4.3 发展态势  16-17
第二章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7-28
  2.1 基本概念界定  17-22
    2.1.1 公共治理  17-18
    2.1.2 公共政策  18-20
    2.1.3 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  20-22
  2.2 论文基本理论阐述  22-26
    2.2.1 政策执行理论  22-24
    2.2.2 协商民主理论  24-25
    2.2.3 善治理论  25-26
  2.3 公共治理理论在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的指导价值  26-28
第三章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中存在的执行偏差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8-37
  3.1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问题  28-31
    3.1.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8
    3.1.2 “舍本逐末,偏离本意”  28-29
    3.1.3 “搞一刀切,脱离实际”  29-30
    3.1.4 搞政绩工程,偏离农民实际需求  30
    3.1.5 相互攀比,加重农民负担  30-31
  3.2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31-37
    3.2.1 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有限  31-33
    3.2.2 政策执行环境的特点所致  33-34
    3.2.3 农民缺少话语权  34-35
    3.2.4 农民缺乏利益代表  35
    3.2.5 缺乏合理有效的财政保障  35-37
第四章 韩国新村运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案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7-44
  4.1 韩国新村运动政策执行偏差问题案例  37-40
    4.1.1 韩国新村运动政策的内容暨成功经验  37-39
    4.1.2 韩国新村运动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  39-40
  4.2 韩国新村运动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对我国的启示  40-44
    4.2.1 要重视促进农村中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均衡  40-41
    4.2.2 要选择适合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41
    4.2.3 需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41-42
    4.2.4 应由政府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  42
    4.2.5 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42
    4.2.6 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物质和资金投入  42-44
第五章 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及模式构建  44-58
  5.1 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的对策  44-52
    5.1.1 参与各方达成新农村建设政策之认同  44
    5.1.2 提高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  44-45
    5.1.3 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环境  45-47
    5.1.4 建立完善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47-48
    5.1.5 引导和鼓励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政策执行  48-49
    5.1.6 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资金  49-50
    5.1.7 完善乡村基层政策执行体制  50-51
    5.1.8 培育新型农民  51-52
  5.2 构建纠正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偏差的“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  52-58
    5.2.1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内涵分析  52-54
      5.2.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的领导核心  52-53
      5.2.1.2 政府: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的引导者  53
      5.2.1.3 市场: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的推动力  53-54
      5.2.1.4 民间组织: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的民间资源  54
      5.2.1.5 农民:新农村建设政策执行的中坚力量  54
    5.2.2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54-58
      5.2.2.1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政治可行性分析  55-56
      5.2.2.2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56
      5.2.2.3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社会可行性分析  56-57
      5.2.2.4 “多中心”乡村治理模式的文化可行性分析  57-58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58-60
  6.1 结论  58
  6.2 展望  58-60
致谢  60-61
参考文献  61-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3-64

相似论文

  1.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2.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3. 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09
  4. 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公益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研究,D630
  5.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志愿者组织研究,D632.9
  6. 论国际法中的软规范,D99
  7.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研究,D422.6
  8.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G206
  9. 协商民主视角下公共政策过程合法性问题研究,D630
  10. 我国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630
  11. “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621.5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627
  13. “网络问政”:协商民主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网络政治景象,D621
  14.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建设研究,C912.81
  15. 公共管理视野下出租房屋的治理,F293.3
  16. 公共治理视角下建筑总承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F426.92
  17. 公共治理框架下艾滋危机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R193
  18. 行政法视野中的行业协会研究,D922.1
  19. 论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D922.1
  20.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区域协作研究,D630
  21. 中国县政改革背景下的县政协研究,D628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