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策略初探

作 者: 何力
导 师: 段晓丹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中小学校 防灾避难设计 避难场所 整合
分类号: TU2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中小学校由于其特殊性,往往是防灾的薄弱环节。与此同时,中小学校作为一种民生建筑,往往又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5.12汶川大地震中,不少中小学校受损严重,夺去了许多年轻的生命。相反,纵观世界其他灾难频发的发达地区,例如日本、台湾等等,中小学校不仅仅具备良好的防灾能力,同时也是社区的“第一避难所”。可见,我国在中小学校方面的研究与现状和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近期,我国也开展了有关城市综合防灾与应急避难,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安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单独以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5.12地震过后,中小学的防灾与避难功能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中小学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以中小学校单独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中小学校抵御灾害能力,以及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为完善社区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为目的。本论文改进了传统的以单一灾种为对象来研究防灾措施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中小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各种灾种的防治措施的共性,对相关设计要素进行防灾整合,明晰层次,试图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最有效的综合防灾避难策略。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首先,论文从现实入手,分析了我国灾难现状,以及中小学发展和研究现状,并对发达地区相关领域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论文从灾害学理论、避难心理与行为相关理论以及城市避难疏散系统相关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校灾害,中小学生避难心理与行为以及中小学作为避难疏散场所行进相关分析。随后,分析总结现有中小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第三,本论文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在宏观层面上,探讨了中小学设置方式,服务半径以及容量的确定;在中观层次上,探讨了中小学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微观层面上,对相关防灾避难要素进行研究和总结。论文最后根据逐层深入研究得出关于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策略,并对此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9
插图及附表目录  9-14
1 绪论  14-34
  1.1 研究背景  14-21
    1.1.1 汶川、玉树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  14-15
    1.1.2 我国灾害形式严峻  15-18
    1.1.3 我国中小学校防灾避难设计意识缺失  18-20
    1.1.4 政策要求  20
    1.1.5 小结  20-2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2
    1.2.1 研究目的  21
    1.2.2 研究意义  21-22
  1.3 相关概念  22-24
    1.3.1 中小学校  22
    1.3.2 中小学防灾与城市防灾  22-23
    1.3.3 避难疏散场所  23-24
    1.3.4 中小学校防灾避难  24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4-29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4-27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27-29
    1.4.3 小结  29
  1.5 本论文研究方案  29-34
    1.5.1 研究方法  29-31
    1.5.2 技术支持  31-32
    1.5.3 研究框架  32-34
2 有关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的相关理论运用  34-52
  2.1 灾害学相关理论  34-38
    2.1.1 灾害的含义与类型  34
    2.1.2 灾害的要素  34-35
    2.1.3 中小学校灾害成因分析  35-37
    2.1.4 中小学校灾害类型、特征与发展趋势  37-38
  2.2 避难心理与行为相关理论  38-43
    2.2.1 个体避难心理与行为影响因素  38-40
    2.2.2 中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特征  40-42
    2.2.3 中小学生避难行为特征  42-43
  2.3 城市避难疏散系统相关理论  43-51
    2.3.1 国内外避难疏散系统  43-46
    2.3.2 避难疏散系统的分级  46-47
    2.3.3 中小学——城市的“第一避难所”  47-48
    2.3.4 中小学校作为城市避难疏散场所的可行性  48-51
  2.4 本章小结  51-52
3 中小学校防灾避难设计理念  52-60
  3.1 中小学防灾避难概念的提出  52-53
  3.2 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现状分析  53-57
    3.2.1 宏观层面上——难以融入城市防灾体系  53-55
    3.2.2 中观层面上——校园规划和建筑自身缺陷  55
    3.2.3 微观层面上——防灾避难设计要素欠缺  55-56
    3.2.4 政策法规、资金保障和安全教育等方面不足  56-57
  3.3 中小学防灾避难设计内容  57-58
  3.4 本章小结  58-60
4 中小学校防灾避难设计宏观策略——校园规划布局策略  60-72
  4.1 中小学的设置方式  60-63
    4.1.1 中小学的设置原则  60-61
    4.1.2 中小学的组织形式  61-62
    4.1.3 中小学在居住小区中的位置  62-63
  4.2 中小学服务半径的确定  63-66
  4.3 中小学避难容量的确定  66-71
  4.4 本章小结  71-72
5 中小学校防灾避难设计中观策略——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策略  72-102
  5.1 中小学校场地设计策略  72-88
    5.1.1 场地设计定义  72
    5.1.2 场地的安全评价  72-74
    5.1.3 场地各要素设计  74-88
  5.2 中小学建筑设计策略  88-101
    5.2.1 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88-91
    5.2.2 优化教学楼疏散通道设计  91-100
    5.2.3 增加教学楼避难空间设计  100-101
  5.3 本章小结  101-102
6 中小学校防灾避难设计微观策略——防灾避难要素的设计  102-114
  6.1 应急设施  102-107
    6.1.1 水、电设施  102-104
    6.1.2 应急卫生间,淋浴间  104-106
    6.1.3 应急通信设施  106-107
    6.1.4 应急停机坪  107
  6.2 物资储备仓库  107-108
  6.3 标识设计  108-109
  6.4 非结构构件安全设计  109-111
    6.4.1 非结构构件定义  109-110
    6.4.2 非结构构件安全设计  110-111
  6.5 室内环境  111-112
  6.6 无障碍设计  112-113
  6.7 本章小结  113-114
7 结论  114-120
  7.1 研究结论  114
  7.2 相关建议  114-118
    7.2.1 法律法规保障  115-116
    7.2.2 资金政策保障  116-117
    7.2.3 安全教育保障  117-118
  7.3 研究前瞻  118-120
致谢  120-122
参考文献  122-126
附录  126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26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5. 一爆炸事故引发的应急资源整合问题的思考(案例分析型),X928.7
  6. 乳糖衍生物Gu-4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治疗效应及其机理研究,R459.7
  7. 人乳铁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阳性细胞株的建立,Q78
  8. 61株鸭源鸡杆菌部分耐药基因及其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S852.61
  9. 论心理学的分裂危机与整合之路,B84-0
  10. 博客应用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G633.41
  11. 公安110指挥决策业务系统,TP311.13
  12. 革兰氏阴性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检测,R446.5
  13.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14. 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模式研究,G718.5
  15.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东方杯帆船赛的应用研究,G80-05
  16. 重组白眉蝮蛇去整合素Adinbitor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R285.5
  17. 中小学校长工作压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B849
  18.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G633.6
  19. 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索,G441
  20.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整合及案例研究,G613.4
  2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G633.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民用建筑 > 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 > 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