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研究

作 者: 顾红璇
导 师: 高宏明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关键词: 儿童纪录片 儿童形象 儿童本位理论 儿童思维
分类号: J9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传媒发达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电视的影响。作为一个心智还在不断发展的群体——儿童,他们更易受到电视这颗“魔蛋”的袭击。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儿童来说,电视是中国孩子的主要娱乐源,电视上任何可及的知识都可以构成儿童建构自身认知经验的素材。电视中呈现的儿童形象成了作为观众的儿童的一个参考。近年来我国儿童纪录片创作的产量在不断地攀升,一些儿童纪录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在儿童研究理论界,许多专家投身于对儿童电视的研究。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卜卫老师发表的《儿童电视:谁是主体?——兼论我国儿童电视的成人化问题》一文一扫之前其他文章的感性和义愤的羁绊,特别强调了儿童的主体性,开始转向对儿童需求作为本位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当代中国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结合儿童本位理论对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代儿童纪录片中儿童形象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依据儿童本位理论对儿童纪录片创作者在塑造儿童形象问题上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在实践中得以运用。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儿童”的概念入手,探寻“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理论”的生发,同时,关注儿童纪录片对儿童本位理论的寻找。2、从影像中的儿童形象着手,对当代中国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归纳分析,得出当代儿童纪录片中儿童形象存在的问题:成人化、贫困化、问题化。3、分析多数在国内外获奖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对优秀的儿童形象进行总结分析,得出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关注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更能突出儿童本位理论在其中的运用。4、在本研究的第四章中,笔者依据儿童本位理论,从儿童的思维和创作者思维的儿童化入手,分别从题材、人物、视角和镜语等方面提出了塑造儿童纪录片中优秀儿童形象的建议,希望能给儿童纪录片的编导们提供一些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8
引言  8-11
第1章 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本位"理念  11-19
  1.1 "儿童"发现的历程  11-13
    1.1.1 "儿童"的概念  11-12
    1.1.2 对"儿童的发现"  12-13
  1.2 "儿童本位"理念的解析  13-15
    1.2.1 儿童本位的内涵  13-14
    1.2.2 "儿童本位"理念在中国  14-15
  1.3 纪录片对儿童的发现  15-19
    1.3.1 儿童纪录片概念的探索  15-17
    1.3.2 儿童纪录片对"儿童本位"的寻找  17-19
第2章 五味人生—中国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  19-31
  2.1 影像中的儿童形象  19-22
    2.1.1 国外影像中的儿童形象  19-20
    2.1.2 国内影像中的儿童形象  20-21
    2.1.3 影像中儿童的形象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21-22
  2.2 中国儿童纪录片中儿童形象面面观  22-31
    2.2.1 中国儿童纪录片选题趋向  22-23
    2.2.2 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  23-31
第3章 返璞归真—"儿童本位"下的儿童形象  31-38
  3.1 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  31-35
  3.2 儿童与自然和谐共生  35-38
第4章 探寻儿童纪录片中的儿童形象  38-54
  4.1 儿童的思维与思维儿童化  38-41
    4.1.1 是非善恶式思维  38-39
    4.1.2 力的渴望式思维  39
    4.1.3 喜剧式的思维  39-40
    4.1.4 小大人的思维  40
    4.1.5 思维的儿童化  40-41
  4.2 儿童形象的定位——从题材、人物、视角、镜语说起  41-54
    4.2.1 题材  42-45
    4.2.2 人物  45-47
    4.2.3 视角  47-50
    4.2.4 镜语  50-54
小结  54-56
致谢  56-57
参考文献  57-59
主要参考影片  59-60
附录一  60-6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1-63

相似论文

  1. 论“十七年”儿童小说中儿童形象的重塑,I207.8
  2. 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I046
  3. 艺术的童眸,I207.42
  4. 论童话中的宝物形象,I207.8
  5. 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嬗变,I207.42
  6. 《彼得·潘》的童话逻辑,I561.074
  7. 论儿童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文学呈现,I207.42
  8. 是种子而不是容器,I561.074
  9. 20世纪法国自传中儿童形象的演变,I565
  10.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I207.42
  11. 探论河西宝卷中的儿童文学及儿童形象,I207.8
  12. “十七年”儿童文学中的“新中国儿童形象”,I207.8
  13. 儿童的画像,I106.8
  14.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I207.42
  15. 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I207.419
  16. 诗意、自审与艺术复仇,I207.42
  17. 儿童文学的翻译:一个双重载体,H059
  18. 论儿童的“发现”与二十年代中国新诗,I207.257.510
  19. 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I210
  20. 圣婴·苦儿·顽童,I106.4

中图分类: > 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 > 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 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