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半夏栽培实验及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的对比研究

作 者: 张绿明
导 师: 卢先明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生药学
关键词: 栽培半夏 野生半夏 栽培试验 产量 粗多糖 生物碱 对比研究
分类号: S567.2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对半夏进行栽培方法及田间管理方法实验研究,考察半夏栽培行距、株距、种植深度、种茎直径以及遮荫条件、摘蕾、肥料及农药种类对半夏产量及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采收期、不同种源栽培半夏的产量与质量;另外将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进行了生药鉴别、有效成分含量(浸出物、粗多糖生物碱)及药效作用的对比实验研究,比较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在质量上的差异。在栽培方法试验中,以半夏产量为指标,得到最佳的栽培方案为:行距15cm,株距3cm,种植深度8cm,选择直径1.Ocm以上的种茎。在不同田间管理方法试验中,以半夏产量为指标,最佳栽培方案为:与玉米套种,50%摘蕾,肥料选取复合肥,农药选取石硫合剂;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最佳栽培方案为:与玉米套种,100%摘蕾,肥料选取复合肥,农药选取石硫合剂。分析半夏不同采收期试验结果,认为半夏在基本倒苗后即11月初采收时其产量较稳定;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半夏在11月初采收最佳。本文中不同种源半夏栽培试验以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为指标,认为以四川安岳的种源栽培略优于云南宣威的种源。由于该试验未作重复栽培试验,且两者的差距较小,有待以后继续研究。对不同大小半夏块茎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为直径大者浸出物及生物碱含量较高,直径小者粗多糖含量较高。本文对野生半夏及栽培半夏进行生药鉴别、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效作用的对比研究,生药鉴别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在显微结构、薄层色谱鉴别及紫外吸收光谱鉴别上相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性状鉴别上栽培半夏块茎较大,且多出现块茎上再长出小块茎的现象;而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半夏质量优于栽培半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前言  8-9
1 文献综述  9-13
  1.1 本草考证  9-10
  1.2 现代研究  10-13
    1.2.1 生药鉴别  10-11
    1.2.2 化学成分  11
    1.2.3 药理作用  11
    1.2.4 资源状况及现代栽培研究  11-13
2 实验研究  13-66
  2.1 半夏栽培基地和试验田观测点考察  13
    2.1.1 栽培基地考察  13
    2.1.2 试验观测田考察  13
  2.2 半夏栽培试验研究  13-23
    2.2.1 实验材料  13
    2.2.2 试验方法  13-23
      2.2.2.1 栽培方法研究  13-17
      2.2.2.2 田间管理方法试验研究  17-21
      2.2.2.3 不同采收期考察  21-23
      2.2.2.4 不同种源试验半夏栽培试验  23
  2.3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3-56
    2.3.1 浸出物测定  23-28
      2.3.1.1 样品、仪器与试剂  23
      2.3.1.2 实验方法  23-24
      2.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28
    2.3.2 粗多糖含量测定  28-37
      2.3.2.1 样品、仪器与试剂  28
      2.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8
      2.3.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28-29
      2.3.2.4 显色条件的考察  29-31
      2.3.2.5 方法学的考察  31-33
      2.3.2.6 半夏粗多糖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3-37
    2.3.3 生物碱含量测定  37-46
      2.3.3.1 样品、仪器与试剂  38
      2.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8
      2.3.3.3 测定波长的选择  38-39
      2.3.3.4 供试品的提取方法考察  39
      2.3.3.5 供试品液的制备  39-40
      2.3.3.6 标准曲线的制备  40
      2.3.3.7 方法学考察  40-43
      2.3.3.8 半夏生物碱含量测定实验结果与分析  43-46
    2.3.4 半夏栽培试验对有效成分亩产量的影响  46-56
      2.3.4.1 不同田间管理方法试验对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的影响  47-54
      2.3.4.2 不同采收期试验对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的影响  54-56
      2.3.4.3 不同种源试验对半夏有效成分亩产量的影响  56
  2.4 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的对比研究  56-66
    2.4.1 生药鉴别对比  56-58
      2.4.1.1 实验材料  57
      2.4.1.2 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原植物形态对比  57
      2.4.1.3 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的性状特征对比  57
      2.4.1.4 野生半夏与栽培半夏组织显微特征对比  57-58
    2.4.2 薄层层析对比  58-60
      2.4.2.1 仪器与试剂  59
      2.4.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9
      2.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9
      2.4.2.4 薄层层析(TLC)条件  59
      2.4.2.5 薄层层析(TLC)结果  59-60
      2.4.2.6 实验结论  60
    2.4.3 紫外吸收光谱对比  60-61
      2.4.3.1 仪器与试剂  60
      2.4.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0
      2.4.3.3 测量条件  60-61
      2.4.3.4 扫描结果  61
    2.4.4 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61
    2.4.5 药效作用对比  61-66
      2.4.5.1 实验材料  61-63
      2.4.5.2 半夏的止咳作用——对小鼠氨水引咳的镇咳作用  63-64
      2.4.5.3 半夏的祛痰作用——对小鼠的祛痰作用(小鼠气管酚红法)  64-66
3 小结与讨论  66-69
致谢  69-70
附图  70-78
参考文献  78-8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81

相似论文

  1.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4.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5.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6.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7.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8.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9.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0.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1.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2.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3.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4.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5.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6.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7.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8.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9.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20.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1.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草本 > 多年生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