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协同效应研究

作 者: 刘英基
导 师: 张文杰; 杜传忠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区际产业转移 动因 协同效应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
分类号: F12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阶段,在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差异持续扩大的情况下,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发展战略是实现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区际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极,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有助于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也是推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区际产业转移包括扩张性产业转移和衰退性产业转移两种类型,扩张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发达地区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前提,积极向其他地区投资的过程;衰退性产业转移一般是基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促使边际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市场与资源允许发展新兴产业从而调整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情况下,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有效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以衰退性为主要类型,但也包括部分扩张性的区际产业转移,这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的区际产业转移。在对区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特征,运用博弈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方法从区位选择、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和产业政策推动等方面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从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分析了区际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方面,一是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区位商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梯度差异、产业结构梯度差异现状和中国产业区际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发生,但大规模区际产业转移的现象还未呈现,中国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对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在运用区位商、面板分析模型等对中国产业区际分布的变化趋势,中西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促进因素和东部进行区际产业转移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中国区际产业的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中既包括动力因素,也存在障碍因素;三是对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在对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实现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进行了分析,区际产业转移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经济的协同发展。综合上述研究内容可见,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对企业进行区际产业转移产生重要的作用,区际产业转移的机制主要包括以生产要素为主体推动产业转移的要素流动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带动区际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机制、区位选择主体企业与产业承接的企业一起作用的产业集聚推动机制和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对区际产业转移的推动机制。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表明,政府通过配套设施建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也能够因有助于增加区际产业转移企业的收益而拉动企业进行区际产业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并逐渐明显,但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区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有助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加快中西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地的区位条件、区域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等资源禀赋、消费购买力与市场需求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产业转移转出地的技术、资金、劳动力供给水平及市场容量等呈负相关关系。东部沿海地区的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本、劳动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产业集聚效应等因素成为区际产业转移的障碍性因素。本文提出了系统化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5
第一章 导论  15-30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19
    1.1.1 选题背景  15-17
    1.1.2 研究意义  17-19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19-25
    1.2.1 区际产业转移  19-21
    1.2.2 区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21-22
    1.2.3 区际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  22-25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5-28
    1.3.1 研究思路  25-27
    1.3.2 主要内容  27-28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28-30
    1.4.1 主要研究方法  28-29
    1.4.2 主要创新点  29
    1.4.3 主要研究难点  29-30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0-57
  第一节 国际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  30-40
    2.1.1 国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31-33
    2.1.2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回顾  33-40
  第二节 国内对区际产业转移的研究  40-48
    2.2.1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40-41
    2.2.2 区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41-43
    2.2.3 区际产业转移动因研究  43-44
    2.2.4 区际产业转移机制研究  44-46
    2.2.5 区际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46-48
  第三节 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研究  48-55
    2.3.1 国外对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研究  48-50
    2.3.2 国内对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研究  50-55
  第四节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55-57
第三章 区际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  57-102
  第一节 区位选择与要素流动机制  57-66
    3.1.1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机制  57-62
    3.1.2 产业转移的要素流动机制  62-66
  第二节 基于核心-边缘结构的产业集聚机制  66-82
    3.2.1 区际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分析  66-69
    3.2.2 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区际产业转移  69-75
    3.2.3 核心区向边缘区的区际产业转移  75-82
  第三节 基于博弈关系的政府推动机制  82-95
    3.3.1 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政府的博弈关系  82-91
    3.3.2 承接地政府、配套企业与转移企业的三方博弈  91-95
  第四节 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实现机理分析  95-101
    3.4.1 分工专业化与资源配置优化效应  96-97
    3.4.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  97-99
    3.4.3 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  99-101
  本章小结  101-102
第四章 中国区际经济梯度差异及实证分析  102-125
  第一节 区际经济差异识别  102-110
    4.1.1 区际经济差异的测评指标  103-106
    4.1.2 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的测评过程  106-109
    4.1.3 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的梯度特征  109-110
  第二节 产业结构梯度差异  110-117
    4.2.1 区域产业结构的总量指标分析  111-112
    4.2.2 区域产业的要素密度指标及区位商分析  112-116
    4.2.3 产业结构梯度差异对区际产业转移的推动  116-117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区际分布的梯度差异分析  117-124
    4.3.1 制造业区际分布的测量方法  117-118
    4.3.2 中国制造业区际分布变动的测量过程  118-123
    4.3.3 中国制造业区际梯度差异与区际产业转移  123-124
  本章小结  124-125
第五章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125-159
  第一节 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125-132
    5.1.1 区际资源禀赋差异  125-127
    5.1.2 资源约束与生态环境  127
    5.1.3 城镇化与公共配套设施  127-129
    5.1.4 市场结构与市场规模  129-131
    5.1.5 地方政府政策选择  131-132
  第二节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132-142
    5.2.1 中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总体状况  132-133
    5.2.2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面板模型分析  133-139
    5.2.3 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139-142
  第三节 制约东部地区产业转出的因素—以浙江省为例  142-158
    5.3.1 浙江省推进区际产业转移的滞后因素分析  142-153
    5.3.2 东部沿海地区推动区际产业转移的滞缓因素分析  153-158
  本章小结  158-159
第六章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协同效应分析  159-187
  第一节 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促进因素分析  159-162
    6.1.1 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宏观因素  159-161
    6.1.2 区际产业转移协同效应的微观因素  161-162
  第二节 转出地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62-174
    6.2.1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概况  163-164
    6.2.2 长三角推进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  164-172
    6.2.3 转出地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资源配置优化  172-174
  第三节 承接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174-186
    6.3.1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分析  175-180
    6.3.2 安徽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180-181
    6.3.3 承接地的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与技术进步  181-186
  本章小结  186-187
第七章 区际产业转移及协同效应的促进机制与对策  187-197
  第一节 促进机制的构建  187-193
    7.1.1 强化区际产业转移推进机制  187-189
    7.1.2 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机制  189-191
    7.1.3 健全区际产业联动机制  191-193
  第二节 不同区域的促进措施选择  193-196
    7.2.1 转出地的措施选择  193-195
    7.2.2 承接地的措施选择  195-196
  本章小结  196-197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97-201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97-199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99-201
参考文献  201-207
致谢  207-208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08-209

相似论文

  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羊群行为研究,D630
  2. 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动因研究,F249.2
  3. 成本动因的选择与合并研究,F224
  4. 沙利度胺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R735.9
  5. 高中英语课堂隐性与显性教学研究,G633.41
  6.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路径与障碍-基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研究,F832.6
  7. 过渡金属与多酸建筑块构筑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O621.25
  8.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研究,F253.7
  9. S公司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F275.3
  10. 后危机时代中国跨国并购问题研究,F271
  11. 基于传播动因和受众心理趋向的电视情感类节目研究,G222
  12. 会计政策选择动因的会计固有风险研究,F233
  13. 民族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差异化战略研究,F127
  14. 电信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F127
  15. 职业女性服装符号消费行为研究,J523.5
  16.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研究,F271
  17.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及可行性研究,F275.3
  18. 国资背景下的上市公司合并问题研究,F426.47
  19. 省级电网公司战略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F426.61
  20. 本科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模式建构,G647.5
  21. 从“师本”到“生本”,G4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