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课程设计-以成都市群星美术学校为例

作 者: 饶英
导 师: 李松林
学 校: 四川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管理
关键词: 小学生 良好习惯 活动课程设计
分类号: G6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形成的后天性、指向的活动性、表现的情境性、价值的内在性、定型的稳固性、体验的情感性、性质的两极性和功能的省力性等特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时的各种表现,更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促进其个性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除需要学生主体的不断认识、内化、养成外,更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耐心指导、规范、训练、矫正或强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本研究试图结合成都市群星美术学校的活动课程教学实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做一些诊断性的研究,并分析小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对策,提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原则、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结合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等特点,进一步设计、完善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课程设计,以期进一步提高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更好地指导小学良好习惯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一、前言  9-16
  (一) 问题的提出  9-1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1-13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4
    3、综合评述  14
  (三) 本课题研究思路、方法、框架及主要内容  14-16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4
    2、研究方法  14-15
    3、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  15-16
二、习惯概述及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结构模型  16-26
  (一) 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内涵  16-18
    1、习惯的界定  16
    2、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分类  16-18
  (二)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结构模型  18-22
    1、习惯的认知要素  18-19
    2、习惯的情感要素  19-20
    3、习惯的行为要素  20-22
  (三) 小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规律及特点  22-26
    1、精神分析的视角  22-23
    2、行为主义的视角  23-24
    3、人本主义的视角  24-26
三、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6-32
  (一) 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  26-28
    1、待人接物态度蛮横  26-27
    2、生活做事习惯不好  27
    3、学习创新能力较差  27-28
  (二) 小学生不良习惯产生的原因  28-32
    1、家庭因素  28-29
    2、学校因素  29-30
    3、社会因素  30
    4、个体因素  30-32
四、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要素及策略  32-44
  (一) 影响小学生习惯形成要素  32-37
    1、个体  33-34
    2、家庭  34-35
    3、学校  35-36
    4、社会  36
    5、文化  36-37
  (二)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分析  37-44
    1、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37-38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爱  38
    3、重视榜样作用、合理奖励  38-39
    4、家庭教育的几个要点  39-41
    5、生命教育与价值引导的重要  41-42
    6、改变教育和评估方式  42-44
五、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活动课程设计  44-64
  (一) 课程目标  44-46
    1、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44-45
    2、增强学生对良好习惯的情感体验  45-46
    3、促进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行为习惯  46
  (二) 课程内容及框架  46-60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46-50
    2、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50-55
    3、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活动课程模块  55-60
  (三) 课程实施  60-62
    1、提高针对性  60-61
    2、促成多样化  61
    3、课程正规化  61
    4、避免表层化  61-62
    5、非指导性教学  62
  (四) 课程评价  62-64
    1、鼓励学生自我评价  62-63
    2、定期收集家长反馈  63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63-64
参考文献  64-66
致谢  66

相似论文

  1.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2.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3.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4.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5.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G712.4
  6.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G633.6
  7. 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G631
  8.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9.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G632.0
  10. 当代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生命哲学审视,G631
  11.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G633.55
  12.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G647
  13. 广州市中学生英语课堂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的相关研究,G633.41
  14. 词汇自主学习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G633.41
  15.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16.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17.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18.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9.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20.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21. 职业期望改变—从学生到职场人,C91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初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教学法与教学组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