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

作 者: 谢新
导 师: 陈一壮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 唯物史观 伦理和科学互动 实践 创新
分类号: A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成果,它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和资本统治的现实的强烈批判,指向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发源于前苏联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把它归结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而由卢卡奇肇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它归结为追求根本改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本主义学说。两种观点在国际共运史上长期相互对峙、彼此批判。它们的争论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一个科学认识的层面和一个伦理学诉求的层面,问题是哪一个层面更为基本。诚然,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来说,任何道德观念都是由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应该是它的唯物史观统领它的伦理观。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出发点却是愤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资本)统治人(活劳动)的现象的人本主义诉求,作为这种诉求的结果的共产主义观念产生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因此它可能影响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和唯物史观的科学观两个根基,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人本主义诉求构成唯物史观创建的动因和导向因素,而唯物史观科学地论证了人本主义理想实现的道路。只有运用一种复杂性观点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思想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从而看清它是一个正义学说和一个科学理论的统一体,而这正是它伟大的生命力之所在。实质上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因素和科学因素是一直并存和同时发展的。在青年黑格尔派的阶段马克思一方面是主张人民主权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另一方面认识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要“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避免“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在作为人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者的阶段,他一方面先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领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经济领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起的人的异化,另一方面唯物主义地颠倒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原理,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最后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者的阶段,他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在马克思成熟思想的理论构成中这两个方面还是相互凭借和相互渗透的。如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时并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两个标准,指出在私有制社会的历史进步中这两个标准的实现成反比,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二者的实现才协调一致。此外,马克思早年从人本主义角度提出的“异化”概念后来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作出了科学解释,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主要表现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义愤,而唯物史观的异化概念(“拜物教”)旨在阐明异化现象的历史成因和被消除的道路,二者相辅相成。最后,在作为马克思最高科学经典的《资本论》中,马克思一方面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依据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不公正的这一伦理学原则,论证了无产阶级的权利和诉求的正义性。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包含人是目的,人应该享有实质上的平等和人类应该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化的人类”这三个层次,它的一端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个人,另一端是共同幸福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这个目标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唯物史观和“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过去单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左”倾教条主义,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不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搞“穷过渡”,甚至以阶级斗争来推动之,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内乱和贫穷。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共领导人秉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强调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实事求是地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创造了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建立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利。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导论  12-27
  0.1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现状  12-21
  0.2 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思路  21-24
  0.3 研究方法  24-25
  0.4 创新之处  25-2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人本主义的两种诠释的对立  27-43
  1.1 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分化  27-30
    1.1.1 马克思主义思潮分化的社会历史背景  27-28
    1.1.2 马克思主义思潮分化的主要理论原因  28-29
    1.1.3 马克思主义思潮分化后形成的两派对立的格局  29-30
  1.2 “科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  30-35
    1.2.1 第二国际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实证科学化”  30-31
    1.2.2 前苏联形成的“教科书哲学体系”  31-34
    1.2.3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4-35
  1.3 “人本派”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  35-43
    1.3.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始祖”——卢卡奇的理论  36-39
    1.3.2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39-41
    1.3.3 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  41-43
第二章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因素与科学因素的并存与同时发展  43-96
  2.1 初期和青年黑格尔派阶段  43-53
    2.1.1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人本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因素的萌芽  45-46
    2.1.2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高扬人的“自我意识”同时又保持“思有同一”的原则  46-49
    2.1.3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既主张精神的自由又主张思想的客观性  49-53
  2.2 人本主义-共产主义阶段  53-76
    2.2.1 费尔巴哈、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53-62
    2.2.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的唯物主义意蕴和人本主义意蕴  62-67
    2.2.3 《德法年鉴》时期(1843.4—1844.3)  67-71
    2.2.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本主义的和科学的两种因素的并存  71-73
    2.2.5 《神圣家族》中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萌芽两种因素并存的表现  73-76
  2.3 历史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的阶段  76-96
    2.3.1 英国李嘉图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77-79
    2.3.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和人本主义两种因素的共存  79-84
    2.3.3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科学历史观点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84-88
    2.3.4 《资本论》深化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和彰显人本主义的最终目的  88-93
    2.3.5 马克思暮年的人类学研究  93-96
第三章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中人本主义原则和唯物史观科学原理的相互凭借和相互渗透  96-116
  3.1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原则与唯物史观原理的相辅相成  96-100
    3.1.1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本主义思想与科学认识的辩证统一的产物  96-98
    3.1.2 人本主义思想照亮了唯物史观探讨的方向,唯物史观提供了人本主义目标实现的途径  98-100
  3.2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与唯物史观的“异化”概念相辅相成  100-107
    3.2.1 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  101-102
    3.2.2 马克思后期的唯物史观的“异化”概念  102-106
    3.2.3 人本主义的“异化”概念和唯物史观的“异化”概念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106-107
  3.3 在《资本论》中科学观点和正义观点的相互凭借和相互渗透  107-116
    3.3.1 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学  107-110
    3.3.2 解决剩余价值的存在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表面平等实质上不平等  110-111
    3.3.3 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矛盾,揭穿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假象  111-112
    3.3.4 揭穿利润、利息、地租等独立产生的假象,证明它们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12-113
    3.3.5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旨在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给予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以社会正义  113-116
第四章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  116-136
  4.1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唯物史观的连接  116-122
    4.1.1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三个层次  116-118
    4.1.2 关于个人发展的理论——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18-119
    4.1.3 关于社会共同体的理论——“自由人联合体”  119-120
    4.1.4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唯物史观在“实践”概念基础上的统一  120-122
  4.2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方面的当代意义  122-127
    4.2.1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  122-123
    4.2.2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方面有利于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唯物史观  123-125
    4.2.3 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原则  125-127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127-136
    4.3.1 在贯彻唯物史观上,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实行市场经济  128-129
    4.3.2 在社会关系上强调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129-132
    4.3.3 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起来,建立效率和公平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利  132-136
结束语  136-138
参考文献  138-147
致谢  147-148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48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3.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4.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5.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6.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7.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8.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9.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10.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11.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4.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6. 创新资源环境与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F273.1
  17.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8.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19.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20.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