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

作 者: 林元彪
导 师: 潘文国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语文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文章学 文章学翻译学 林纾翻译(林译) 林纾 魏易 符际翻译 语内翻译 识度 义法 词采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章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诗学理论,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译论之枢机。我国翻译史上的数次翻译讨论高潮,基本上均以“文章作法”为核心。这一文章学翻译传统在晚清发展到了巅峰:理论上,严复提出的“文章正轨”之说成为其最后的总结性陈述;而实践最成功、理论体现最完整的则是“林译”——林纾及其合作者独具特色的文言译著,值得专题研究。本文认为林译的灵魂在于以文章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整合“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以下称“三译”),重识度、讲义法、有词采,译著独得一境。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从文章学入手还林译之本真,构建林纾“三译合一”的文章学翻译体系并确立其译学地位,深化中国古典译学研究、近代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所运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章学理论、中国古典译学思想、翻译类型学、翻译模因论、翻译伦理等。本文观点创新,认为“林译”同时包括“语际翻译”“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研究依据雅克布逊划分的三种翻译类型,第一次把林纾与其合作者的翻译过程分析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两部分:首次澄清林纾的合作者之“口译”实际上是“视译”;首次指出林纾的“笔述”在翻译类型上属于“语内翻译”;同时研究通过文本细读首次发现了林纾在语内翻译过程中有参考原著插图的现象,进而揭示了“林译”中的“符际翻译”现象。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经过全面梳理林纾众多的翻译散论,与林纾本人的文章学理论相对照,系统地总结了林纾的“文章学翻译学”理论体系,并提炼出一套有效的术语。研究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林译的再认识”结合翻译模因论探讨林译的译学本真、林译的时代译学背景和林译的文章学体系,目的在于确立本研究采用的理论视角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主体部分包括从翻译类型学对林译“三译合一”之本质的重新认识、文章学翻译的内涵和方法、晚清以严译和林译为代表的文章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林译的文章学特色。核心在于发明识度、义法、词采在林纾的文章学翻译理论体系当中的内涵和功能及其对严复“文章正轨”之说的继承和发展。本章对林纾文章学翻译的总结和理论化有助于提升中国古典译学思想的理论性,同时为沟通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术语和比较合理的理论体系。第二章“林译研究纵横谈”以文章学翻译思想为线索,综述中外有关林译研究的文献。重点揭示文章学翻译思想从晚清的鼎盛时期逐渐被西方译学理论取代的过程,及这一译学发展背景下林译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论证本文设定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缘由及必要性,有助于反思五四以来我国的译学建设,依托林译研究延续文章学翻译理论体系的译学地位。第三章“林译之识度”结合西方翻译伦理研究的成果和观点,重点阐述“识度”作为文章学翻译立意造境之根本保证的两方面,即守正和立言,并通过文本细读阐释其具体内涵。文章首先依据林纾和魏易的译论阐述“守正”的具体表现,肯定林、魏的翻译伦理,并提出林译独有的翻译热情。在此基础上分析林译籍译著“立言”的文章学翻译方法,及其瀹启民智的翻译策略。林纾的“识度论”对译者才学以及热情的关注足资为西方译学偏重理性分析之补充。第四章“林译之义法”以林纾的文章学文法理论、描写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为分析工具,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再现林纾依据语篇翻译程式对魏易的视译产品的结构性加工,并以林译比照魏易的独立译著,发掘林译文本中合作者的痕迹。阐明林译对文法规范的自觉接受以及合作者对译本语篇、语句层面的贡献,展示语际翻译和语内翻译在文章学翻译体系中的协作方式。另一方面,文章以林译迭更司的配图小说为据,揭示林译参考插图的现象,并例证林译运用符际翻译的主要方式。以上完成“三译合一”及其在文章学翻译体系中运作方式的论证。林译在“语内翻译”和“符际翻译”两方面打开了翻译类型学在全球译学中的困境,值得另题专门研究。第五章“林译之词采”使用文章学风格规范理论剖析林译标志性风格主要的三方面来源。首先通过整理林译使用的史传文学、古典散文笔法,实例探究“师古”这一文章学翻译规定的风格规范在林译中的系统体现。继而通过对比林译与林纾的古文创作,阐明林译沿袭林纾本人文章风格的具体方式,并证之原文说明林译风格应用之恰当。本章最后通过考察魏易以其西学功力和翻译技术为林译带来的风格特征,论证文章学翻译兼收并蓄的风格生成方式。“师法”提供了建立相对独立的译学风格理论的思考方向,值得专业译者借鉴。第六章“余论:译道精深是文章”以林纾的文章学创作论为纲,进一步揭示文章之学对于建设现代译学的理论启示。研究结合实例阐述“文章学翻译学”对翻译的写作任务的指导原理,重点论述了文章学翻译的翻译过程,并指出林纾文章学理论中的“理”“气”“神味”三个概念的翻译学价值。第七章回顾了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林译的成功之根本在于译者精湛的文章学翻译素养,从纯粹的文章之学反观林译可启迪当代译学建设、丰富世界译学理论体系。林纾的文论与译论相互发明,其论“理解”、“文气”、“神味”可据为当代进一步发展文章学翻译理论、丰富现代翻译诗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的后续研究主要任务是:“符际翻译”的材料有待继续搜集整理;文章学翻译的传统有待充分向前拓展;立足林纾“意境论”构建的文章学翻译体系需进一步丰富。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6
第一章 对“林译”的再认识  16-58
  第一节 林译的译学本真  16-32
    1.1.1 林译的形式 合作翻译  17-23
    1.1.2 林译的本质 三译合一  23-28
    1.1.3 林译的灵魂 文章学翻译  28-32
  第二节 晚清文章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巅峰  32-44
    1.2.1 文章学理论与我国的古典译学  32-37
    1.2.2 “文章正轨” 严复的文章学翻译标准  37-41
    1.2.3 “畏庐实业” 林纾开民智的新文章  41-44
  第三节 林纾的文章学翻译体系  44-58
    1.3.1 “意境,文之母也”  44-50
    1.3.2 识度 林译之“信”  50-52
    1.3.3 义法 林译之“达”  52-56
    1.3.4 词采 林译之“雅”  56-58
第二章 林译研究纵横谈  58-81
  第一节 国内对林译的研究  58-70
    2.1.1 文章末世的林译评点  58-61
    2.1.2 “主义”超越“文章”的林译批评  61-64
    2.1.3 文章学缺席的林译研究  64-67
    2.1.4 “不如归”的当代林译研究  67-70
  第二节 海外文化视野中的林译  70-76
    2.2.1 国外汉学家的研究  70-73
    2.2.2 海外华人的研究  73-76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标、方法及对象  76-81
第三章 林译之识度  81-133
  第一节 “守正” 译有诚信  81-97
    3.1.1 译者,易也  82-86
    3.1.2 如其所言,不参己见  86-90
    3.1.3 “血性为文”  90-97
  第二节 “立言” 译有志趣  97-111
    3.2.1 “性情之正” 文化批评  98-102
    3.2.2 “彰瘅之严” 国民性批评  102-105
    3.2.3 “小说一道,尚足感人” 瀹启民智  105-111
  第三节 林译参与者的“识度” 以魏易为例  111-131
    3.3.1 魏易生平及其翻译动机  112-117
    3.3.2 魏易与“林译小说”的基本风貌  117-125
    3.3.3 魏易与林译“识度”的张力  125-131
  第四节 本章总结  131-133
第四章 林译之义法  133-203
  第一节 遵从文法  133-161
    4.1.1 “文类” 确立译文体裁的准则  134-141
    4.1.2 “熔裁” 增补、删改原著语篇  141-149
    4.1.3 “神会” 适应、调整语篇结构  149-157
    4.1.4 “想象” 绘画技艺的语篇翻译应用  157-161
  第二节 参考插图  161-184
    4.2.1 “三译合一”的文章学方法  162-167
    4.2.2 插图的炼意裁辞依据  167-176
    4.2.3 插图的语篇组织线索  176-181
    4.2.4 插图对跨文化想象的提示  181-184
  第三节 林译中魏易视译的语篇特点  184-201
    4.3.1 林译中魏易的视译程式  186-191
    4.3.2 林译中魏易的语篇组织  191-197
    4.3.3 林译中魏易的语义梳理  197-201
  第四节 本章总结  201-203
第五章 林译之词采  203-252
  第一节 师法古文的艺术风格  203-221
    5.1.1 取径史传文学  204-215
    5.1.2 师法庄周韩柳  215-221
  第二节 沿袭林纾的文章风格  221-237
    5.2.1 之一 哀感顽艳  222-226
    5.2.2 之二 抑遏掩蔽  226-230
    5.2.3 之三 诙诡闲淡  230-237
  第三节 林译中魏易引介的西文风貌  237-251
    5.3.1 林译中魏易的西学功力  237-243
    5.3.2 林译中魏易的双语功力  243-247
    5.3.3 “误译”与林、魏合作翻译的终结  247-251
  第四节 本章总结  251-252
第六章 余论 译道精深是文章  252-271
  第一节 林译“理解”之“透”  253-259
  第二节 林译“文气”之“通”  259-265
  第三节 林译“神味”之“正”  265-271
第七章 结语  271-275
中文参考文献(不含译本)  275-279
外文参考文献(不含译本原著)  279-284
后记  284-286

相似论文

  1. 改写理论视角下对林纾译本《迦茵小传》的研究,I046
  2. 翻译目的与译者伦理,H059
  3. 从读者期待视野看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I046
  4. 从“以画言事”到“以言行事”,H059
  5.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I046
  6. 林译《黑奴吁天录》研究,I206.5
  7. 新与旧的艰难抉择,J209.2
  8. 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英译《块肉余生述》,H315.9
  9. 林译小说的译者主体性研究,I046
  10. 操控论视角下文化变译的描述性研究,H315.9
  11. 林纾论欧阳修散文,I207.6
  12. 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林纾的译本《黑奴吁天录》,H315.9
  13. 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H315.9
  14. 翻译与改写,H315.9
  15. 多元系统理论视野下林纾的翻译,I046
  16.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研究,I207.419
  17. 桐城派文统与道统之关系,I206.2
  18. 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H059
  19. 从译者伦理角度研究林纾的翻译,H059
  20. 林译言情小说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建构,I046
  21.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实用文写作理论研究,H15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