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族StH基因组物种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与EF-G基因序列分析

作 者: 刘欢
导 师: 张海琴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StH基因组 EF-G基因 种间关系 系统发育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族StH基因组物种是小麦族一个重要的类群,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大约有35种,这些物种多为草原和草甸的优良牧草,如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偃麦草(又名高冰草,Elytrigia repents)等,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一些物种具抗寒、抗旱、耐盐碱等特性,具有麦类作物缺乏的优良抗病虫害和抗逆基因,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和牧草育种重要的基因资源。含StH基因组的小麦族物种来源于二倍体的拟鹅观草属植物(St基因组)和二倍体的大麦属植物(H基因组)。这些植物虽然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组成,但在形态、生境及地理分布以上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形态上,每穗轴节着生小穗数、颖、外稃等这些在分类学上作为重要分类指标的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变异。从每节小穗的着生情况,从单小穗(如Elymus lanceolatus)到每节着生2枚小穗(如Hystrix patula)到每节着生3-4枚小穗(如Elymus canadensis);颖:从狭长(Elymus elymoides)到颖退化至无(Hystrix patula)。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物种主要分布在全球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欧亚大陆(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日本等地区)到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在草原、山谷、林下、草地边缘等环境中。此外,在小麦族分类历史上,不同学者对StH基因组植物具有不同的分类处理,它们曾被归在猬草属(Hystrix)、披碱草属(Elymus)、偃麦草属(Elytrigia)和裂颖草属(Sitanion)等不同的属中,而且许多物种还被作为属的模式种来处理,如:E. sibiricus是披碱草属的模式种;Et. repens是偃麦草属的模式种;H. patula为猬草属的模式种;S. hystrix是裂颖草属的模式种。可见,小麦族具StH基因组物种在物种分类地位上存在巨大差异,不同分类学家持不同意见,存在较大的分歧。本研究利用属(种)间杂交,染色体配对分析和细胞延长因子基因(Elongation Factor G,EF-G基因)序列分析,对16种含StH基因组物种及11种不同地理来源的二倍体供体种——拟鹅观草属(含St基因组)和大麦属(含H基因组),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不同形态和地理分布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系统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形态和地理分布的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进行种间杂交,成功获得4个种间杂种:.E. glaunus x E. wawawaiensis,E. wawawaiensis x E. virginicus, E. virginus x E. wawawaiensis, E. virginus x E. multisetus。4个种间杂种染色体配对程度较高,其染色体构型分别为:0.21+13.9Ⅱ,0.41+13.8Ⅱ,0.431+13.74Ⅱ+0.01Ⅲ+0.01Ⅳ,1.131+13.29Ⅱ+0.04Ⅲ+0.04Ⅳ,C值达77-9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和地理分布的E. glaunus、E. wawawaiensis、E. virginicus和E.multisetus这4个物种的基因组同源性较高,具有相同的StH基因组成。其中,杂种E. virginus x E. multisetus的染色体配对程度最低(平均每细胞形成13.29个二价体),考虑到E. multisetus具有与其他披碱草属物种不同的形态特征(颖先端从中部裂开延伸至芒,曾被处理为Sitanum jubatum),推测E. multisetus的StH基因组发生了变异和分化。2.将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与拟鹅观草属(St)和大麦属(H)物种进行属间杂交,成功获得1个属间杂种:E. wawawaiensis (2n=4x=28, StH)×P. libanotica (2n=2x=14, St)。属间杂种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平均每细胞形成6.35二价体,其染色体构型为8.22Ⅰ+6.35Ⅱ+0.03Ⅲ,表明E. wawawaiensis的St基因组与拟鹅观草属的St基因组的同源性较高,四倍体(StH)物种的St基因组来源于拟鹅观草属。3.利用EF-G基因序列对地理分布不同及形态特征不同的16种含有StH基因组四倍体物种,以及7种二倍体拟鹅观草属物种和4种二倍体大麦属物种进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1)地理分布相同或相近的含StH基因组物种单独聚为一小支,说明相同或相近分布地区的StH基因组物种亲缘关系较近;(2)拟鹅观草属二倍体物种(Pse. gracillima、Pse. libanotica、Pse. strigosa、Pse. stipifolia、Pse. spicata、Pse. Ferganensis)未形成一个单系组,说明St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3)来自于欧洲含StH基因组物种与来自北美的含有StH基因组物种在EF-G基因序列上存在着地理分布的差异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前言  10-12
1 文献综述  12-24
  1.1 小麦族StH基因组物种简介  12-15
    1.1.1 分类简史  12-13
    1.1.2 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形态特征  13-15
    1.1.3 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地理分布  15
  1.2 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研究进展  15-20
    1.2.1 StH基因组的来源  15-17
    1.2.2 StH基因组的母本来源  17-18
    1.2.3 StH基因组物种种间关系研究  18-19
    1.2.4 StH基因组物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9-20
  1.3 本研究所用研究方法  20-23
    1.3.1 染色体组分析法  20-22
    1.3.2 分子系统学研究  22-23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3-24
2 材料与方法  24-29
  2.1 实验材料  24-27
  2.2 实验方法  27-29
    2.2.1 染色体组分析  27
    2.2.2 EF-G基因序列分析  27-29
3 结果与分析  29-39
  3.1 种间和属间杂交  29-31
  3.2 亲本与杂种减数分裂观察  31-34
  3.3 杂种花粉育性统计  34-35
  3.4 EF-G基因序列分析  35-39
    3.4.1 EF-G序列长度与变异  35-36
    3.4.2 EF-G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6-39
4 讨论  39-45
  4.1 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种间关系  39-40
  4.2 StH基因组物种可能的二倍体供体  40-41
  4.3 StH基因组物种系统发育研究  41-43
  4.4 染色体组分析方法在系统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43-44
  4.6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44-45
参考文献  45-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3.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4. B型和Q型烟粉虱河南种群的遗传背景分析及取食行为比较,S433
  5.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6.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7. 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分类,S512.1
  8. 青砖茶中的真菌及其散囊菌黄色素的研究,TS272
  9. 暗紫红毛菜分子系统学研究,Q941
  10. 五倍子蚜DNA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关系,S899.4
  11. 太原市草坪杂草群落生态与科学管理研究,S451
  12. 晋、陕、宁、蒙锦鸡儿群落生态特征研究,Q948
  13. 基于基因序列的红索藻目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研究,Q941
  14. 我国鳑鮍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S917.4
  15. 东亚和北美五倍子蚜(半翅目:瘿绵蚜科)数值分类研究,S899.4
  16. 不同生长基质中叶状地衣及其共生藻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Q943
  17. 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进化分析与水平转移基因的识别,Q78
  18. 对于系统发育谱法聚类算法的改进,TP311.13
  19. 致倦库蚊三种解毒酶基因的表达及组织定位研究,Q963
  20. 三种绿藻的ITS和18S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Q943
  21. 河南周边省份马铁菊头蝠的种下分类研究,Q95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