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豆脂肪酸组分遗传及QTL分析

作 者: 宋晓昆
导 师: 黄占景;张孟臣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脂肪酸组分 QTL定位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分类号: S56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良大豆油份的组成是大豆育种目标之一,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的比例不仅影响大豆油的营养价值,而且合理的脂肪酸比例还能延长成品油的货架期。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育种亲本的脂肪酸组分进行评价,构建作图群体,发掘对脂肪酸组分具有改良作用的QTL,分析QTL间的互作效应和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来自国内外的314份品种的脂肪酸组分的相对含量和蛋白、脂肪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脂肪酸组分及其与蛋白、脂肪的相关性。评价脂肪酸组分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品质资源。从中筛选到在五种脂肪酸组分之间均有差异的亲本材料冀豆12和黑豆,构建F2代分离群体及其F2:3,F2:4衍生群体,通过加代得到214个株系的F5代分离群体。选取F2代的前120株作为作图群体。从345对引物中筛选87对在两亲本间有差异的SSR引物,构建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五种脂肪酸组分进行QTL分析。利用该群体的衍生群体F2:3在海南环境,F2:4在藁城和南皮共三个环境下对所做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联合四个环境下的脂肪酸数据,对影响脂肪酸的QTL的上位效应,显性效应和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大豆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高且稳定,亚麻酸含量变异幅度较大。国外品种油酸含量相对较高;五种脂肪酸组分、蛋白、脂肪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2.不饱和脂肪酸变异主要来自生态类型内的差异,油酸平均含量以南方春大豆最高,比平均含量最低的长江春大豆高出5.13%;亚油酸平均含量以长江春大豆最高,南方春大豆最低,相差3.58%;亚麻酸平均含量以长江春大豆最高;南方夏大豆最低,相差2.19%;选育品种比地方品种变异有相对减小的趋势。从中筛选出一批优异的种资源。3.以冀豆12×黑豆构建的F2代群体为分离群体构建了一张SSR标记图谱,该图谱涵盖了公共图谱的14个连锁群,66个标记。共检测到14个影响脂肪酸组分的QTL位点,棕榈酸1个贡献率为52%;硬脂酸3个,贡献率为7%-25%,三个位点在F2代环境下可以解释总的遗传率为32%,在F2:4环境下可以解释总的遗传贡献率为31%;油酸4个QTL,贡献率为4%-20%,四个位点在F2代环境下可以解释总的遗传率为31%,在F2:4代环境下可以解释24%的遗传率;亚油酸2个贡献率分别为12%和24%,在F2代可以解释总的贡献率为36%,在F2:4可以解释总的贡献率11%。亚麻酸4个贡献率为9%-20%,分别位于不同的环境下。其中4个位点在两种以上环境下重复出现,分别是控制棕榈酸的QTL,位于D1a(r2=52%),控制硬脂酸的QTL位于C2(r2=7%),控制油酸的QTL位于A2(r2=19%,)控制亚油酸的QTL位于D1a(r2=24%)。4.联合四个环境下的数据进行QTL分析,检测到影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QTL各1个。这4个QTL位点的加效效应和显性效应与环境作用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率分别为6.05%,2.96%,5.54%,2.89%。共检测到2对具有上位效应的位点,其中位于F连锁群sat133-satt663之间的位点调控O连锁群上satt358 -satt445之间的位点控制硬脂酸的相对含量,位于D1a连锁群上sat353-sat468之间的位点调控A1连锁群上的satt684-sat368之间的位点控制亚油酸的含量,它们的相互作用也受环境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0
1 文献综述  10-24
  1.1 植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0-15
    1.1.1 数量性状遗传的统计方法研究进展  10-11
    1.1.2 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1-15
      1.1.2.1 QTL 定位的原理  11
      1.1.2.2 QTL 分析的作图群体  11-12
      1.1.2.3 QTL 分析常用的分子标记  12-13
      1.1.2.4 QTL 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13-15
    1.1.3 数量性状基因的鉴定  15
  1.2 大豆QTL 研究进展  15-19
    1.2.1 大豆QTL 发展历程  15-17
    1.2.2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QTL 研究进展  17-19
  1.3 大豆脂肪酸组分研究进展  19-23
    1.3.1 大豆脂肪酸组成及组分遗传相关性  20-21
    1.3.2 大豆脂肪酸组分稳定性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进展  21-22
    1.3.3 大豆脂肪酸QTL 研究进展  22-23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3-24
2 材料与方法  24-29
  2.1 实验材料与群体的构建  24
  2.2 脂肪酸组分和蛋白、脂肪含量的检测  24-25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4
    2.2.2 检测方法  24-25
  2.3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25-27
    2.3.1 试剂及配制  25
      2.3.1.1 SDS 母液配制  25
      2.3.1.2 2% SDS 溶液配制  25
      2.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25
    2.3.2 大豆基因组DNA 的提取  25-26
    2.3.3 SSR 引物的筛选  26
    2.3.4 SSR-PCR 反应  26
    2.3.5 电泳凝胶制备  26
    2.3.6 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26-27
    2.3.7 扩增产物银染显色  27
    2.3.8 作图软件  27
  2.4 表型数据的测定  27-28
  2.5 数据统计  28
  2.6 QTL 分析方法  28-29
3 结果分析  29-44
  3.1 脂肪酸组分组成分析  29
  3.2 脂肪酸组分与蛋白质、脂肪相关分析  29-30
  3.3 脂肪酸组分变异来源分析  30-33
    3.3.1 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异特点  31-33
    3.3.2 饱和脂肪酸变异特点  33
  3.4 优质资源的筛选  33-34
  3.5 脂肪酸组分的遗传与变异分析  34-35
  3.6 遗传图谱的构建  35-37
  3.7 脂肪酸组分的QTL 分析  37-40
    3.7.1 棕榈酸QTL 分析  38
    3.7.2 硬脂酸QTL 分析  38
    3.7.3 油酸QTL 分析  38-39
    3.7.4 亚油酸QTL 分析  39-40
    3.7.5 亚麻酸QTL 分析  40
    3.7.6 其它性状QTL 分析  40
  3.8 脂肪酸组分的QTL 上位效应与QE 互作效应分析  40-44
    3.8.1 控制脂肪酸组分的QTL 与环境作用  41-42
    3.8.2 脂肪酸QTL 的上位效应分析  42-44
4 讨论  44-47
  4.1 遗传图谱的构建  44
  4.2 脂肪酸组分QTL 定位的准确度  44-45
  4.3 QTL 位点的多效性  45-46
  4.4 问题与计划  46-47
5 结论  47-48
参考文献  48-58
附录  58-60
致谢  60-6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2

相似论文

  1.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2.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3.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4.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S511.22
  5.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工艺及富肽豆乳开发研究,TS214.2
  6. 大豆品种对北豆腐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TS214.2
  7.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8.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9. 农杆菌介导GmWRKY21基因转化大豆的研究,S565.1
  10. 小麦近缘材料及CIMMYT种质资源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S512.1
  11.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大豆自然居群的遗传特征、群体分化及其与栽培大豆遗传关系研究,S565.1
  12.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籽粒大小和形状的QTL定位和驯化研究,S565.1
  13.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4. 大豆叶茸毛着生状态与筛豆龟蝽抗性的关联及基因定位,S565.1
  15.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光能分配及耐光抑制特性的影响,S565.1
  16. 淹水胁迫对大豆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S565.1
  17.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18. 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expansin的克隆和分析及大豆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S565.1
  19. 黄淮和南方地区大豆育成品种籽粒性状遗传构成的分子标记解析及等位变异优选,S565.1
  20. 大豆GmFtsH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功能分析,S565.1
  21.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油料作物 > 大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