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作 者: 乔陆印
导 师: 周伟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 评价 集约类型划分 增减协调模型 西宁市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将是我们破除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效应、突破“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困境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土地集约利用文献的综述分析,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关于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在2007年后才零星出现。近年来,国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越来越重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将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所以笔者认为以城乡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不仅现实意义重大,而且今后会成为研究焦点和热点。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西宁市为例,以各区县的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增减分析模型,引入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结合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划分集约类型与综合指数区间,从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西宁市各区县城乡建设用地2000-2008年间的利用状况和集约水平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划分集约利用类型,进行影响因子分析,提出更加明晰的差异化建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区,研究期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市辖县,研究期内呈现先保持增长后基本平稳的变化态势。②研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均有所增长,且位于第II区域,结合农村人口增减来看,认为二者增减相对协调。③对于不同区县的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不尽相同,且持续发生着变化,所以时序评价并未表现出集约水平持续升高的态势,这一定程度上受动态指标的影响。空间上,四区的集约利用水平普遍高于三县的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看,各区县城乡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提升属于经济驱动型,人口变化对其影响不明显。④依据影响因子分析,提出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一是严格控制新增用地,形成倒逼机制;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存量建设用地产出绩效,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5
  1.1 研究背景  10-12
  1.2 项目依托  12
  1.3 研究内容  12-13
  1.4 数据来源  13
  1.5 技术路线  13
  1.6 研究创新  13-15
第2章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综述  15-25
  2.1 国外相关研究  15-16
  2.2 国内研究进展  16-23
    2.2.1 内涵界定  16-17
    2.2.2 研究对象  17-20
    2.2.3 定量评价  20-22
    2.2.4 影响因素  22-23
  2.3 今后研究态势  23-24
  2.4 本章小结  24-25
第3章 研究基础:方法与指标体系  25-35
  3.1 研究区概况  25-26
  3.2 研究方法介绍  26-31
    3.2.1 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增减分析模型  26-28
    3.2.2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介绍  28-31
  3.3 指标体系构建  31-33
    3.3.1 指标体系  32
    3.3.2 指标体系特点  32-33
  3.4 本章小结  33-35
第4章 实证研究  35-61
  4.1 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时空变异分析  35-43
    4.1.1 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35-37
    4.1.2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37-39
    4.1.3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变化特征  39-40
    4.1.4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  40
    4.1.5 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耦合特征  40-43
  4.2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43-57
    4.2.1 西宁市各区县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序评价  43-51
    4.2.2 西宁市各区县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  51-57
  4.3 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57-58
    4.3.1 人口变化  57
    4.3.2 经济增长  57-58
    4.3.3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58
  4.4 促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58-60
    4.4.1 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量,形成倒逼机制  58-59
    4.4.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出绩效  59-60
  4.5 本章小结  60-61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61-64
  5.1 研究结论  61-62
  5.2 不足与展望  62-64
致谢  64-66
参考文献  66-70
附录  70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5.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6.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7.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8.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9.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10.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1.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12. 织物结构对无缝运动内衣面料性能影响的研究,TS941.15
  13. 基于GIS的保山市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X826
  1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15.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17.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X826
  18.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9.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20. 中小学优质学校评价研究,G637
  21.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