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

作 者: 李宝斌
导 师: 许晓东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师评价制度 转型时期 教育自觉
分类号: G64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教师评价由来已久,在形形色色的高校质量评估和大学排名评估中,教师评价都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很难得到公认,每一种教师评价制度都会受到很多批评,有人甚至怀疑高校教师评价的合理性,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质疑。本文在阐述艾耶尔价值判断死亡魔咒的荒谬之处后,论证了在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环境内存在大众基本认同的普世价值,价值判断具有合理性,高校教师评价既必要、也可行,而且转型时期的高校教师评价非常紧迫。每一种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都有相应的人性假设。本文在对高校教师需求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后,按因子方差贡献值大小依次提取了包括成就需求、物质生活需求、学术发展需求、愉悦生活需求和安全感需求五种高校教师需求。此需求结构在人们需求愿望的强弱上,有别于马斯洛的金字塔形状,而是最底层的物质生活需求与最顶层的成就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最强烈,整个需求结构形状呈杯形。在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评价的人性假设:走向教育自觉的复杂人。在高校教师评价中,经常存在组织冲突,这些冲突有可能对组织带来冲击和损害,但冲突同时具有凝聚、激活、调节等积极作用。组织内部冲突的解决方式有回避式、强迫式、迁就式、协调式和妥协式五种。在解决组织冲突的博弈中,合理的游戏规则能够引导博弈参与者遵守规则,按规则出牌,而且能够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局限。合理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能够引导教师按制度办事,减少功利主义和投机取巧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走向教育自觉。当前的教师评价范式主要有两种:结果导向维高校教师评价和过程导向维高校教师评价,与前者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有终结性教师评价制度,与后者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有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倾向于后者,但并不全盘否定前者,主张兼顾过程与结果,结合发展与奖惩,调查结果也表明大部分高校教师明确支持这种主张。把当前评价制度中容易忽视的过程维度指标纳入评价之中,才能有效防止某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行为,同时鼓励和支持那些暂时成果并不显著却一直坚持一份积极孤独的教师。过程导向维高校教师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指标体系、方法技术都不成熟。为了推动这种评价范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增强其可行性,本文探讨了过程导向维高校教师评价支持体系的构建,其构成成分包括制度支持,人员支持和技术支持三个部分。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1. 导论  12-40
  1.1 选题缘由  12-16
  1.2 研究意义  16-20
  1.3 文献综述  20-30
  1.4 研究内容  30-37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37-38
  小结  38-40
2. 高校教师评价的合理性辩解  40-58
  2.1 解开艾耶尔的死亡魔咒  40-45
  2.2 高校教师评价的恒久价值  45-51
  2.3 高校教师评价的现实要求  51-56
  小结  56-58
3. 高校教师评价的内在追求  58-70
  3.1 高校的价值  58-64
  3.2 高校教师在高校价值追求中的特殊身份  64-65
  3.3 尊重高校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65-68
  小结  68-70
4. 高校教师评价的人性假设探寻  70-88
  4.1 高校教师评价的人性假设之惑  70-74
  4.2 高校教师需求的因子分析  74-83
  4.3 构建高校教师评价的人性假设  83-87
  小结  87-88
5. 高校教师评价中组织冲突的博弈论分  88-114
  5.1 高校教师评价中的组织冲突  88-95
  5.2 高校教师评价中的博弈现象  95-105
  5.3 通往教育自觉的制度博弈  105-113
  小结  113-114
6.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探  114-149
  6.1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核心依据  114-123
  6.2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主要维度  123-128
  6.3 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原则  128-132
  6.4 响应式过程导向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132-147
  小结  147-149
7. 高校教师评价支持体系的构建  149-175
  7.1 制度支持  149-155
  7.2 人员支持  155-161
  7.3 技术支持  161-173
  小结  173-175
8. 结论  175-179
  8.1 主要结论  175-177
  8.2 研究展望  177-179
后记  179-183
参考文献  183-192
附一:高校教师需求结构调查问卷  192-195
附二:关于本科生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  195-199
附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99-200
附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200-201
附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201

相似论文

  1.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2. 高校教师工作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645.1
  3.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G434
  4. 山东XH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G647
  5. 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的对策研究,D412.6
  6. 合肥地区高校教师对现行绩效评价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G647.2
  7. 高校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R-4
  8. 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建构,B222
  9.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7.2
  10. 我国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G645.1
  11.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647
  12. 江苏省部分高校教师休闲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12.4
  13. 英国高校教师岗位招聘制度研究,G649.561
  14.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研究,G645.1
  15.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G645.1
  16. 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G807.4
  17. 苏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适应力的研究,G807.4
  18.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G647.2
  19.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G645.1
  20. ZF学院教师绩效考评研究,G647.2
  21. 泰山医学院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研究,G647.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学校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