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

作 者: 黄玲
导 师: 王淑芹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机制 接受困境 接受策略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杆。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前曾被视为无条件接受,但自改革开放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面对多种思想问题,人们开始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本文以转换研究视角为突破口,着力从接受的角度来探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相关问题。论文由三个部分构成,论述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就基本概念进行释义,厘清学界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动态结构;再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系统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的困境。就驱动机制、传导机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运行中的种种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总结。第三部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尝试从多因素参与和动态发展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有效运行提出一些策略和构想。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存在种种困境,但是通过法律政策的支持、教育内容方法的调整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等有力措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成效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0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概要及其理论基础  10-25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内涵及其动态结构  10-19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机制  10-14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动态结构  14-19
  (二) 多学科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  19-25
    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和实践交往理论  19-21
    2. 传播学的“有限效果”的受众理论  21-22
    3. 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22-23
    4. 社会学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和哈贝马斯交谈理论  23-25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的困境  25-37
  (一) 驱动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26-29
    1. 接受主体政治社会化的内驱力不足  26-27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内容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求吻合不够  27-28
    3. 思想政治教育“理通行不通”削弱了其自身的吸引力  28-29
  (二) 传导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29-31
    1. 传统单一的直接传导方式存在弊端  29-30
    2. 多向式传导方式未能形成有效统合  30-31
  (三) 监控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31-34
    1. 未能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把握接受主体思想状况  32-33
    2. 接受客体和接受介体未能与接受主体有效契合  33
    3. 传授者对接受主体的调控缺乏及时性  33-34
  (四) 反馈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34-37
    1. 机械地以接受主体的认知来评价接受效果  34-36
    2. 传授者缺乏对接受过程的及时反思和反馈  36
    3. 传授者对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缺乏持续性的检验  36-37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有效运行的策略  37-50
  (一) 驱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系统  38-41
    1. 根据差别需要的原则,贴近现实生活  38-39
    2. 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价值认同  39-40
    3. 营造公正的政治氛围,减少外在阻力  40-41
  (二) 传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运行系统  41-43
    1. 直接经验的感知传导  41-42
    2. 交互式的双向传导  42
    3. 多源式的多向传导  42-43
  (三) 监控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保障系统  43-46
    1. 预测和把握接受主体的思想发展状况  43-44
    2. 培养传授者对具体接受活动的监控能力  44-45
    3. 成立监控机构,守护思想政治教育  45-46
  (四) 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检验系统  46-50
    1.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46-47
    2. 注重反思与反馈的时效性  47-48
    3. 了解接受主体的评价状况  48-50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4.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267.6
  5.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6.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7.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G641
  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性化教育的研究,G641
  9. 体验式就业教育,G647.38
  10. 农村生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G645.5
  11.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2.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G649.2
  13.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G206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略论,G641
  15.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现状研究,D64
  16.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7.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G641
  18. 激励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G641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G641
  20. 校园BBS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21. 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