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研究

作 者: 赵丹
导 师: 张玉荣
学 校: 河南工业大学
专 业: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关键词: 小麦 储藏品质 挥发性物质 气-质联用 电子鼻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电子鼻技术结合常规检测,对小麦储藏期间品质变化和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储藏期间,小麦脂肪酸值、降落数值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和储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二者与储藏温度显著相关,与储藏时间极显著相关(P≤0.01)。品尝评分与储藏时间显著负相关。小麦的各品质指标中,水分与降落数值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脂肪酸值与降落数值之间正相关性极显著。(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测定小麦挥发性物质,检测出其成分主要有醇类、醛类、酮类、烃类,以及少量的酯类、酸类、杂环类等。储藏过程中己醇、辛醇、十六醇等醇类挥发物组分的相对含量在储藏期间不断降低;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E-15-十七烯醛、2-壬烯醛、苯乙醛等醛类挥发性成分含量逐渐增加;酮类挥发性成分总含量呈上升趋势;主要烷烃类成分相对含量上升,如十五烷、十六烷、十八烷等。(3)电子鼻对不同储藏时间的小麦进行区分时,LDA分析效果较好;对不同储藏温度的小麦进行区分时,PCA的分析效果较好。小麦按筋力、储藏时间、储藏温度等进行区分时,分类细致时电子鼻分析效果好。(4)小麦挥发物与储藏品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中己醇、辛醇、苯甲醛、十五烷、十六烷等的相对含量与部分品质指标相关性较好。电子鼻不同传感器的响应值与小麦品质指标相关程度不同,传感器10与小麦储藏品质的相关性最好。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前言  10-21
  1.1 立题背景  10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0-19
    1.2.1 小麦生化品质变化研究状况  10-13
      1.2.1.1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研究现状  10-11
      1.2.1.2 脂类的变化研究现状  11-12
      1.2.1.3 蛋白质的变化研究现状  12-13
    1.2.2 小麦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及评价  13-19
      1.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小麦挥发性物质  14-17
      1.2.2.2 电子鼻检测小麦挥发性物质  17-19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0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1.5 创新点  20-21
第二章 小麦储藏过程中理化品质指标的变化  21-34
  2.1 引言  21
  2.2 材料与方法  21-22
    2.2.1 材料  21
    2.2.2 主要试剂  21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
    2.2.4 试验方法  21-22
      2.2.4.1 样品处理  21-22
      2.2.4.2 主要品质指标  22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2.3 结果与分析  22-32
    2.3.1 储藏期间小麦品质指标变化  22-26
      2.3.1.1 水分  22-23
      2.3.1.2 脂肪酸值  23-24
      2.3.1.3 储藏期间小麦降落数值变化  24-25
      2.3.1.4 面筋吸水率  25-26
      2.3.1.5 品尝评分值  26
    2.3.2 差异性分析  26-31
      2.3.2.1 储藏时间对指标影响  26-31
      2.3.2.2 储藏温度对小麦指标影响  31
    2.3.3 相关性分析  31-32
  2.4 小结  32-34
第三章 基于气-质联用分析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变化  34-49
  3.1 引言  34
  3.2 材料与方法  34-35
    3.2.1 材料  34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35
    3.2.3 实验方法  35
      3.2.3.1 样品处理  35
      3.2.3.2 小麦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35
  3.3 结果与分析  35-48
    3.3.1 小麦挥发性成分分析  35-41
      3.3.1.1 小麦挥发性物质的 GC-MS 总离子峰图  35-36
      3.3.1.2 小麦挥发性物质的总组成  36-37
      3.3.1.3 小麦挥发性成分及含量比较  37-41
    3.3.2 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变化  41-48
      3.3.2.1 25℃储藏温度下小麦主要挥发性成分变化  41-44
      3.3.2.2 35℃储藏温度下小麦主要挥发性成分变化  44-48
  3.4 本章小结  48-49
第四章 基于电子鼻小麦储藏期间挥发物分析与模式识别  49-69
  4.1 引言  49
  4.2 材料与方法  49-50
    4.2.1 材料  49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9
    4.2.3 电子鼻结构与工作原理  49-50
    4.2.4 电子鼻检测方法  50
  4.3 结果与分析  50-68
    4.3.1 小麦挥发性物质特征性响应值的确定  50-52
      4.3.1.1 电子鼻传感器对小麦挥发物的响应值  50-51
      4.3.1.2 小麦挥发物响应特征值的选择  51-52
    4.3.2 传感器贡献率 Loadings 分析  52-53
    4.3.3 电子鼻对不同储藏时间小麦的区分  53-58
      4.3.3.1 小麦不同储藏期的区分  53-55
      4.3.3.2 高筋小麦不同储藏时间的电子鼻区分  55-57
      4.3.3.3 中筋小麦不同储藏时间的电子鼻区分  57-58
    4.3.4 电子鼻对不同储藏温度小麦的区分  58-63
      4.3.4.1 小麦不同储藏温度的区分  58-60
      4.3.4.2 高筋小麦不同储藏温度的区分  60-61
      4.3.4.3 中筋小麦不同储藏温度的区分  61-63
    4.3.5 电子鼻对各储藏温度下不同储藏期小麦的区分  63-67
      4.3.5.1 4 ℃储藏条件下不同储藏期小麦的区分  63-64
      4.3.5.2 25℃储藏条件下不同储藏期小麦的区分  64-65
      4.3.5.3 35℃储藏条件下不同储藏期小麦的区分  65-67
    4.3.6 电子鼻对不同筋力小麦各储藏温度下不同储藏期小麦的区分  67-68
  4.4 小结  68-69
第五章 小麦挥发性物质与储藏品质变化关系分析  69-75
  5.1 引言  69
  5.2 基于气-质联用分析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  69-71
  5.3 基于电子鼻分析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与品质变化关系  71-73
    5.3.1 传感器选择  71-72
    5.3.2 小麦电子鼻响应值与储藏品质指标关系研究  72-73
  5.4 小麦挥发物的电子鼻测定与 GC-MS 测定结果之间的关系  73-74
  5.5 小结  74-75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技术前景展望  75-78
  6.1 主要研究结论  75-76
    6.1.1 小麦储藏期间理化品质指标  75
    6.1.2 气-质联用分析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变化  75
    6.1.3 电子鼻检测小麦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变化  75-76
    6.1.4 小麦挥发性物质与储藏品质变化关系分析  76
  6.2 技术前景展望  76-78
参考文献  78-83
致谢  83-84
作者简介  84

相似论文

  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4.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5.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6.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7.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8.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9.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0.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11.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12.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13.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14. 弱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灌浆期弱光响应的定量研究,S512.1
  15.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16. 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2.1
  17. 水肥耦合对半冬性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S512.1
  18.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19. 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小片段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S512.1
  20. 荆州黑麦6R染色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S512.1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