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

作 者: 梁艳
导 师: 张卫建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冬小麦 生产力 氮肥效率 变化特征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不同年代作物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变化趋势,不仅可以为作物生产效应的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为此,本试验于2007-2009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以该地20世纪50年代至今小麦代表性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三个氮肥和三个密度水平,研究江淮地区小麦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实际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品种改良,在中氮中密度和高氮中密度水平下,冬小麦籽粒产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1960s的品种籽粒产量中高氮(中密度和高密度)平均分别比1970s、1980s-1990s和2000s的品种低6.59%、8.06%和12.47%。在任何肥密水平下,随着年代变化,冬小麦穗长和千粒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穗数则呈现下降趋势;穗粒数和小穗数的变化特征则因肥密水平的不同而表现不同。不同氮肥处理下,4个年代的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对氮肥的响应特征都不受密度条件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下,4个年代的品种产量性状对密度的响应特征也都不受氮肥水平的影响,但品种籽粒产量则因氮肥水平的不同而对密度有不同的反应特征。氮素和品种、品种分别是决定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千粒重的关键因素,密度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小穗数有一定的影响,但因素间(氮肥×密度、氮肥×品种、密度×品种、氮肥×密度×品种)互作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小(2)随着年代的变化,在中氮的三个密度条件下,冬小麦地上生物量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1960s品种3个密度平均分别比1970s、1980s-1990s和2000s的品种高10.84%、25.59%和17.23%;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率、收获指数、干物质转运率及贡献率则在任何肥密水平下都整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氮肥处理下,4个年代的品种干物质及干物质生产效率对氮肥的响应特征都不受密度因素的影响。但不同密度处理下,4个年代的品种生物量、转运率及贡献率对密度的响应特征因施氮水平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氮肥和品种、品种分别是决定冬小麦地上生物量及收获指数的关键因子,且氮肥和密度及因素间互作一起共同影响干物质生产效率。(3)冬小麦植株氮总量及籽粒氮总量的变化特征随年代的变迁整体相似,但都因不同肥密水平的影响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在任何肥密水平下,随着年代的变化,冬小麦花后氮积累率明显上升,氮贡献率整体下降,而氮转运率在4个年代间没有显著差异。氮利用率和氮农学效率在中氮(低密度、中密度)及高氮(低密度)下随着年代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不同氮肥处理下,地上植株氮总量和籽粒氮总量整体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氮收获指数、氮利用效率、氮农学效率显著降低,而花后氮积累率、氮转运率及氮贡献率则因密度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不同密度处理下,除了氮转运率及氮收获指数对密度响应不敏感外,氮总量、氮积累率、氮贡献率和氮利用率都因氮肥水平的不同而对密度的响应表现不同。氮肥是影响冬小麦氮总累、氮贡献率、氮收获指数及氮利用率的重要因子,其贡献作用都在30%以上。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0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18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0-15    1.1.1 小麦产量潜力与遗传改良贡献的研究  10-11    1.1.2 小麦品种演进的生理生态基础  11-14    1.1.3 江淮小麦主栽品种的演变  14-15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6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8    1.3.1 研究内容  16-17    1.3.2 技术路线  17-18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8-20  2.1 试验田概况  18  2.2 试验设计  18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18-19  2.4 数据处理  19-20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20-46  3.1 不同肥密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籽粒产量的变化特征  20-28    3.1.1 不同氮肥水平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  20-23    3.1.2 肥密互作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  23-26    3.1.3 氮肥、密度及品种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效应  26-28  3.2 不同肥密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干物质生产的变化特征  28-36    3.2.1 不同氮肥水平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干物质生产  28-31    3.2.2 肥密互作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干物质生产  31-35    3.2.3 氮肥、密度及品种对小麦干物质生产的效应  35-36  3.3 不同肥密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氮积累及氮效率的变化特征  36-46    3.3.1 肥密互作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氮含量及氮总量  36-40    3.3.2 肥密互作下历代小麦主栽品种氮生产效率及氮利用率  40-44    3.3.3 氮肥、密度及品种对小麦主栽品种氮积累及氮效率的效应  44-46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6-52  4.1 讨论  46-48    4.1.1 小麦品种演变中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对肥料和密度的响应  46-47    4.1.2 小麦品种演变中干物质积累及其生产效率对肥料和密度的响应  47    4.1.3 小麦品种演变中植株氮积累及氮效率对肥料和密度的响应  47-48  4.2 结论  48-50  4.3 创新点和不足  50-52    4.3.1 创新点  50    4.3.2 不足之处  50-52参考文献  52-58致谢  58-60附: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0

相似论文

  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2. 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S511.42
  3.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4.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Q958.8
  5.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7.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8.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S511.42
  9.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水稻生长预测技术研究,S511
  10.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冬小麦根系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S512.11
  11.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分布和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S727.2
  13.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14.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15. 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抗晚霜冻能力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S512.11
  16. 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S511
  17.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S512.11
  18.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B038
  19. 论实践标准的与时俱进性,D61
  20.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F832.6;F127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