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复合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S—腺苷甲硫氨酸酿酒酵母高产菌株

作 者: 封晓霞
导 师: 王雅琴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专 业: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关键词: S-腺苷甲硫氨酸 酿酒酵母 复合诱变 原生质体融合
分类号: TS261.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S-腺苷蛋氨酸(SAM)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转甲基、转氨丙基、转硫基等生理功能,能够预防和治疗关节炎、抑郁症、肝病等疾病,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菌种问题及技术不成熟,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利用复合诱变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SAM的酿酒酵母菌株。主要工作如下:1.比较了冻融法、乙醇提取法和高氯酸法对酿酒酵母细胞破碎提取SAM的不同效果,发现东融法和乙醇法对SAM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容易造成SAM的损失,不利于SAM的提取。高氯酸法细胞破碎效果最好,释放的SAM量最多,选为SAM的提取方法。研究并建立了SAM的分析测定方法,选择精确而高效的HPLC法进行测定,SAM的保留时间在7min左右,每个样品药10min就可测定完毕。2.对13个出发菌株进行了生孢鉴定并测定了它们的生物量和SAM产量,从中选择出SAM产量高的出发菌株R1进行单倍体分离,得到60株单倍体。对其中SAM产量较高的单倍体hR10进行UV和DES复合诱变,在含有10μg/mL制霉菌素的平板上进行筛选,最后获得4株SAM产量有明显改善的菌株DR1-3、NM14、NM39、NM45,与各自的出发菌株相比SAM产量分别提高了34.3%、10.9%、14.1%、18.7%。3.以DR1-3、NM14、NM39、NM45为亲本,通过双亲灭活法进行标记,运用PEG诱导亲本的融合,在含有20μg/mL制霉菌素的双层平板上进行筛选,共得到90个融合子,对它们的生物量及SAM产量进行测定,最后筛选到一株SAM产量有明显提高的融合子F35,其SAM产量为22.5mg/L,与出发菌株R1相比提高了103%;SAM含量为1.97mg/gDCW,是出发菌株R1的近2倍,并且遗传稳定性实验表明其F35的SAM高产性状稳定。4.优化了融合子F35发酵生产SAM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以麦芽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pH为6,培养温度在30℃时有利于F35的生长和SAM的发酵生产。最后用正交实验寻求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时间的最优组合,确定各因素对SAM发酵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蛋白胨>NH4Cl>麦芽糖>发酵时间>NH4H2PO4;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10%,蛋白胨1%,NH4H2PO4 0.4%,NH4Cl0.5%,MgS040.01%、KH2PO40.6%;发酵时间为72h。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6
第一章 绪论  16-28
  1.1 SAM简介  16-18
    1.1.1 SAM的性质、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16-18
    1.1.2 SAM的市场分析及应用前景  18
  1.2 SAM的制备方法  18-23
    1.2.1 化学合成法  19
    1.2.2 酶催化合成法  19-20
    1.2.3 微生物发酵法  20-23
  1.3 SAM的稳定性研究  23-24
  1.4 SAM发酵生产的代谢途径分析  24-25
    1.4.1 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调控  24
    1.4.2 胱硫醚β-合成酶的调控  24
    1.4.3 甲叉四氢叶酸还原酶的调控  24-25
    1.4.4 △-24-固醇-C-转甲基酶的调控  25
  1.5 SAM的分析测定  25-26
    1.5.1 SAM的提取  25-26
    1.5.2 SAM的测定方法  26
  1.6 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26-28
第二章 SAM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28-34
  2.1 实验材料  28
    2.1.1 菌株  28
    2.1.2 培养基  28
  2.2 实验方法  28-30
    2.2.1 发酵培养  28
    2.2.2 细胞破碎  28-29
    2.2.3 SAM含量测定方法  29-30
  2.3 结果与讨论  30-32
    2.3.1 细胞破碎方法的比较  30-31
    2.3.2 SAM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1-32
  2.4 小结  32-34
第三章 单倍体分离和复合诱变  34-44
  3.1 实验材料  34-35
    3.1.1 菌株  34
    3.1.2 培养基及溶液  34-35
  3.2 实验方法  35-37
    3.2.1 生孢鉴定实验  35
    3.2.2 单倍体分离  35-36
    3.2.3 UV和DES复合诱变  36-37
  3.3 结果与讨论  37-42
    3.3.1 出发菌株的生孢鉴定  37-38
    3.3.2 R1的单倍体分离  38-40
    3.3.3 单倍体HR10的复合诱变  40-42
  3.4 小结  42-44
第四章 酿酒酵母细胞原生质体融合  44-54
  4.1 实验材料  44-45
    4.1.1 菌株  44
    4.1.2 培养基及溶液  44-45
  4.2 实验方法  45-47
    4.2.1 原生质体融合  45-47
    4.2.2 融合子SAM产量遗传稳定性研究  47
  4.3 结果与讨论  47-52
    4.3.1 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  47-50
    4.3.2 原生质体融合结果  50-51
    4.3.3 融合子F35遗传稳定性研究  51-52
  4.4 小结  52-54
第五章 融合子F35发酵条件优化  54-62
  5.1 实验材料  54
    5.1.1 菌株  54
    5.1.2 培养基  54
  5.2 实验方法  54-56
    5.2.1 活化培养  54
    5.2.2 发酵培养  54
    5.2.3 生物量及SAM含量的测定  54-55
    5.2.4 碳源的优化  55
    5.2.5 氮源的优化  55
    5.2.6 培养温度的影响  55
    5.2.7 pH的优化  55
    5.2.8 正交实验设计  55-56
  5.3 结果与讨论  56-59
    5.3.1 碳源的优化  56
    5.3.2 氮源的优化  56-57
    5.3.3 温度对融合子F35生产SAM的影响  57
    5.3.4 pH的优化  57-58
    5.3.5 F35发酵培养基主要成分的正交试验设计  58-59
  5.4 小结  59-62
第六章 结论  62-64
参考文献  64-68
附录  68-76
致谢  76-78
作者和导师简介  78-79
附录  79-80

相似论文

  1. 粘质沙雷氏菌的原生质体诱变及几丁质酶的研究,TQ925
  2. 产甘油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S823.5
  3. 酿酒酵母代谢木糖工程菌的构建,Q78
  4. 固定化乳酸菌发酵产L-乳酸的研究与应用,TQ921.3
  5. 富硒酵母的选育、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应用研究,TS201.25
  6. 酿酒酵母醛酮还原酶Gre2的结构与功能研究,Q936
  7. 低聚半乳糖的纯化研究,TS201.2
  8. 真姬菇品种改良及其相关性研究,S646
  9. 酿酒酵母skp1和rav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Q78
  10. 酿酒酵母NADH激酶Pos5p在细胞抵抗氧化胁迫中的作用,Q93
  11. 酿酒酵母HOR2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Q78
  12. 酿酒酵母细胞PKA高活性与细胞热击抗性的研究,Q932
  13. 高内切葡聚糖酶活嗜热侧孢霉突变菌株的筛选,Q93
  14.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炼化废水处理工业应用研究,X703.5
  15. 本土葡萄酒酵母的选育及低醇葡萄酒的酿造,TS262.6
  16. 阿维拉霉素高产菌的选育与发酵工艺研究,TQ465
  17. 青霉素G高产菌种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TQ465.1
  18. 二倍体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创制抗青枯病的新种质,S532
  19. 脂肪酸碳链延长酶与脱饱和酶在酿酒酵母中共表达,Q78
  20. 酿酒酵母ALD4基因敲除与GPD1基因沉默研究,Q78
  21. 酵母基因组中钙离子平衡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Q7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酿造工业 > 酿酒工业 > 酿酒微生物 > 酵母(各种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