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胞外聚合物在细菌吸附铜离子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作 者: 魏行
导 师: 陈浩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恶臭假单胞菌 胞外聚合物  吸附 机理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胞外聚合物(EPS,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是细菌新陈代谢主动分泌或细胞裂解释放的一些大分子有机物的混合体,在细菌吸附重金属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 Bacillus subtilis)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Pseudomonas putida)为供试菌株,选取重金属离子为对象,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位滴定、等温滴定微量热(ITC)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EPS在细菌吸附铜离子过程中的作用,EPS与铜离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针铁矿-EPS复合体对铜离子的吸附机制,以期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明确了EPS在细菌吸附重金属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电位滴定、FTIR技术初步揭示了去除EPS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机制。枯草芽孢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EPS被去除后,细菌表面所含的官能团种类没有发生变化,均含有羧基、磷酰基、羟基或氨基,但表面官能团浓度显著降低。EPS的存在可显著增加细菌对Cu(Ⅱ)的吸附量,在阳性菌B. subtilis表面,这种促进效果更为明显。EPS去除前后的枯草芽孢杆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在吸附Cu(Ⅱ)的过程中,磷酰基和羧基起了主要作用。2.阐明了B. subtilis的EPS吸附Cu(Ⅱ)的机理。EPS对Cu(Ⅱ)的最大吸附量达到573.77 mg·g-1,显著高于细菌的吸附量。EPS对Cu(Ⅱ)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EPS表面质子与Cu(Ⅱ)的分配和交换的化学吸附是主要作用力。EPS对Cu(Ⅱ)的吸附是吸热、熵增的反应过程,EPS中羧基的C=O和磷酰基团的P=O通过配位交换与Cu(Ⅱ)结合,形成了内圈络合物。3.摸索了B. subtilis的EPS与针铁矿(Goe.)的复合条件,初步查明了针铁矿-EPS复合体对Cu(Ⅱ)的吸附机制。针铁矿与EPS复合比例为4:1,体系pH为3,反应30 min可得到EPS最大吸附的复合体。针铁矿-EPS复合体对Cu(Ⅱ)的吸附量大于针铁矿对Cu(Ⅱ)的吸附量,而小于EPS对Cu(Ⅱ)的吸附量,表明在EPS的存在下,可以增大针铁矿对Cu(Ⅱ)的吸附量。随着pH从2增加到6,三种物质对Cu(Ⅱ)的吸附量也随之增加。针铁矿和EPS形成复合体后,产生了P-O-Fe键,作为新的活性位点与羧基和羟基共同在吸附Cu(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10
缩略语表  10-11
第一章 绪论  11-25
  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12
  2 土壤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12-14
    2.1 胞内相互作用  12
    2.2 胞表相互作用  12-13
    2.3 胞外相互作用  13-14
  3 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  14-17
    3.1 不同种类细菌吸附重金属  14-16
      3.1.1 芽孢杆菌属吸附重金属  14
      3.1.2 假单胞菌属吸附重金属  14-15
      3.1.3 蓝细菌吸附重金属  15
      3.1.4 其他细菌吸附重金属  15-16
    3.2 细菌吸附重金属的作用机理  16-17
      3.2.1 离子交换  16
      3.2.2 配位络合  16
      3.2.3 氧化还原  16-17
  4 细菌胞外聚合物对重金属的吸附  17-24
    4.1 细菌胞外聚合物的类型  18
    4.2 细菌胞外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18-19
    4.3 细菌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19-20
    4.4 细菌胞外聚合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效能  20
    4.5 研究胞外聚合物吸附重金属机理的技术手段  20-24
      4.5.1 电位滴定  21
      4.5.2 红外光谱  21-22
      4.5.3 模型拟合  22-24
      4.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5 立题依据与意义  24-25
第二章 胞外聚合物在B.subtilis和P.putida吸附离子中的作用机制  25-36
  1 前言  25-26
  2 材料与方法  26-28
    2.1 供试材料  26-27
      2.1.1 培养基  26
      2.1.2 细菌  26
      2.1.3 去除EPS的细菌  26-27
      2.1.4 Cu(Ⅱ)标准溶液  27
    2.2 实验方法  27-28
      2.2.1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7
      2.2.2 处理前后的细菌对Cu(Ⅱ)的等温吸附实验  27-28
      2.2.3 pH对处理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影响实验  28
      2.2.4 处理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电位滴定实验  28
      2.2.5 处理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实验  28
  3 结果与讨论  28-35
    3.1 细菌的生长曲线  28-29
    3.2 处理前后的细菌对Cu(Ⅱ)的等温吸附  29-31
    3.3 pH对处理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影响  31-32
    3.4 处理前后的细菌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4
    3.5 处理前后细菌表面官能团的测定  34-35
  4 小结  35-36
第三章 胞外聚合物与铜离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36-53
  1 前言  36
  2 材料与方法  36-40
    2.1 供试材料  36-37
      2.1.1 EPS提取  36-37
      2.1.2 溶液配制  37
    2.2 实验方法  37-40
      2.2.1 EPS中主要组分和元素含量测定  37-39
      2.2.2 Cu(Ⅱ)选择性电极的校正  39
      2.2.3 EPS对Cu(Ⅱ)的等温吸附实验  39
      2.2.4 EPS对Cu(Ⅱ)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39
      2.2.5 离子强度对EPS吸附Cu(Ⅱ)的影响实验  39-40
      2.2.6 pH对EPS吸附Cu(Ⅱ)的影响实验  40
      2.2.7 EPS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实验  40
      2.2.8 EPS吸附Cu(Ⅱ)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  40
  3 结果与讨论  40-52
    3.1 EPS中主要组分和元素含量分析  40-41
    3.2 Cu(Ⅱ)选择性电极的准确性评价  41-42
    3.3 离子强度对EPS吸附Cu(Ⅱ)的影响  42-43
    3.4 EPS吸附Cu(Ⅱ)的动力学过程  43-47
    3.5 EPS对Cu(Ⅱ)的等温吸附  47-48
    3.6 pH对EPS吸附Cu(Ⅱ)的影响  48
    3.7 EPS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分析  48-50
    3.8 EPS吸附Cu(Ⅱ)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分析  50-52
  4 小结  52-53
第四章 针铁矿-胞外聚合物复合体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  53-63
  1 前言  53-54
  2 材料与方法  54-56
    2.1 供试材料  54
      2.1.1 针铁矿  54
      2.1.2 针铁矿和EPS溶液  54
    2.2 实验方法  54-56
      2.2.1 吸附时间对针铁矿-EPS复合体形成的影响实验  54-55
      2.2.2 针铁矿与EPS的比例对复合体形成的影响实验  55
      2.2.3 pH对针铁矿-EPS复合体形成的影响实验  55
      2.2.4 针铁矿、EPS和复合体对Cu(Ⅱ)的等温吸附实验  55-56
      2.2.5 pH对针铁矿、EPS和复合体吸附Cu(Ⅱ)的影响实验  56
      2.2.6 针铁矿-EPS复合体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实验  56
  3 结果与讨论  56-62
    3.1 吸附时间对针铁矿-EPS复合体形成的影响  56-57
    3.2 针铁矿与EPS的比例对针铁矿-EPS复合体形成的影响  57
    3.3 pH对针铁矿-EPS复合体形成的影响  57-58
    3.4 针铁矿、EPS和复合体对Cu(Ⅱ)的等温吸附比较  58-59
    3.5 pH对针铁矿、EPS和复合体吸附Cu(Ⅱ)的影响  59-60
    3.6 针铁矿-EPS复合体吸附Cu(Ⅱ)的红外光谱分析  60-62
  4 小结  62-6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73
致谢  73-74
附录  74

相似论文

  1. 二甲醚在Pt低指数晶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O485
  2. 真空玻璃的阳极键合密封技术研究,TQ171.1
  3. 基于酚醛树脂活性炭的制备及负载TiO2吸附—光催化性能,TQ424.19
  4. (ZrB2-ZrO2)/BN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压烧结及其力学性能,TB332
  5. 超声处理RTM成型酚醛/乙醇在石英纤维表面的竞争吸附,TB332
  6. 复合添加剂对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X701
  7. 通孔电镀铜添加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TQ153.14
  8. 不同基质及植物组合的表面流湿地水质净化试验研究,X703
  9. 不同原料烟熏液的制备、精制及灌肠液熏工艺的研究,TS251.65
  10. 抗吡虫啉—甲基对硫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S482.2
  11. 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S793.9
  12. Fe,V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O614.411
  13. 无磷保水剂在凡纳滨对虾虾仁冻藏加工中的应用及保水机理研究,TS254.4
  14.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15.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16. (羟基)氧化铁的制备研究及在饮用水中除砷的应用,O614.811
  17. 芴甲氧羰基-D-色氨酸及D-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O631.3
  18. 微氧条件下密闭电石炉尾气中COS气体吸附净化研究,X781
  19.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20. 铜渣焙烧改性的实验研究,X758
  21. 竹材中非纤维素物质去除的环保工艺与方法探讨,TS65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