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研究

作 者: 刘明明
导 师: 曹明德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政府 管制 法律制度
分类号: D91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威胁。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减缓全球变暖,国际社会已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目前,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核心的温室气体减排国际法律框架。如何通过国内立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各缔约国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履行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立足于国内视角,旨在探讨政府应当通过何种制度安排对温室气体排放活动进行管制。论文采用‘’What—Why—How"的研究进路。首先,对论文的核心概念——“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基本内涵及边界问题进行解析,并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哲学三个维度论证了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的正当性根据。进而,结合英美等发达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从“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两个方面重点探讨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最后,结合现阶段国情对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提出合理性建议。除引言和结语外,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基本问题探微。本章是全文展开的逻辑起点,主要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问题,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温室气体的法律定位,提出温室气体应当被列为法定污染物,并且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制度应当与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相互融合。第二部分是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基本内涵,提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社会性管制的典型形式,并对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目的、主体、对象等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边界。从“需要国家干预说”和公共治理理论两个视角论证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边界。根据“需要国家干预说”,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应当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区分生存性排放和奢侈型排放,并且采取公平和效率两个标准衡量国家干预的时机。根据公共治理理论,政府、市场和社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各有作用,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边界要依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中政府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管制要从单一的直接管制向以宏观调控为主的间接管制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是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理论根据,主要从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哲学三个维度探讨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经济学根据包括市场失灵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解决气候变化领域市场失灵以及促成气候保护集体行动的必要条件。环境管制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应有之义,国家要采取管制措施积极应对全球变暖,而不能消极地等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到来。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政治学根据包括绿色政治和政治合法性两个方面。在绿色政治的大背景下,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行为进行管制是实现和维护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法哲学根据包括气候正义、公共信托和国家义务三个方面。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是解决气候非正义的必需;国家作为气候系统的受托人,应当履行气候保护义务。第二章探讨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构成。本章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提供总的指导原则;二是分析气候变化国际立法对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分类、特征及融合。首先,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要坚持风险预防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和比例原则。第一,要坚持风险预防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风险预防原则包含三个要素: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全球变暖风险评估以及举证责任倒置与成本收益分析。第二,污染者负担原则应当贯穿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全过程,温室气体减排负担或义务的分配也应当坚持公平性和责任性的统一。第三,国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手段必须符合比例原则的要求: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措施必须有助于实现保护气候系统的公共目的;在存在多种达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管制措施时,要选择对温室气体排放主体的权利限制最小或者赋予管制对象最多自由选择权和灵活性的管制措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措施实现的环境利益要大于其对排放主体造成的生产和生活损失。其次,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该部分主要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国际法基础、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分类、特征及融合。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国内立法与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密切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中有关气候变化责任的内容,是各个国家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制度影响甚至决定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分为“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要综合两类基本制度,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以发挥基本制度之间的协同效应。第三章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命令——控制”手段直接干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主要包括标准制度、许可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三个部分。其一,标准制度。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有关的标准主要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温室气体监测方法标准以及能效标准。标准的制定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标准的执行要具有灵活性,并且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相连接。其二,许可制度。论证了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性质,即温室气体排放许可是对法定温室气体排放主体从事温室气体排放活动的认可或者解禁。结合英国的立法实践论述了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程序以及许可的转让。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制度有两方面重要内容:一方面,规定申请主体须具备充分监测、统计和报告温室气体排放的条件;另一方面,规定申请主体须承担向管理部门提交与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相等的排放配额或信用的义务。其三,总量控制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主要通过设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执行碳预算来实现。第四章探讨政府如何利用市场间接干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制度以及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三方面内容。其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本部分首先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内涵、分类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国外理论和实践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六个核心要素:目标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主体,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初始分配、行使和消灭,以及违反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法律责任。从生态系统服务和新财产权的观点论证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财产权性质。将排放权交易分为两类:一类为“总量控制型排放权交易”与“基线和信用型排放权交易”,另一类为“上游排放权交易”和“下游排放权交易”,并分析论证了各类排放权交易的优劣及融合。考察了发达国家排放配额分配的理论和实践,提出配额初始分配要坚持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和环境效益原则。论证了排放配额的无偿分配方式和有偿分配方式。将无偿分配方式划分为“基于祖父法则的分配”和“基于基准法则的分配”,认为后者更加公平和效率。论证了政府定价和拍卖两种有偿分配方式,认为采取拍卖方式更加公平有效。比较分析了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认为有偿分配公平高效且是大势所趋。温室气体排放权的行使方式有四种:提交、转让、存储和借贷。温室气体排放权消灭的原因有三种: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期限届满以及收回。罚款是违反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主要责任形式。其二,碳税制度。本部分首先分析了碳税的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进而重点探讨了碳税的课征要素(纳税主体、纳税客体、计税依据、税率、税收优惠)以及碳税的国外实践。论证了上游碳税和下游碳税的优缺点,提出优先适用下游碳税,在针对下游企业征收碳税成本过高或者执行不具有可行性的领域,适用上游碳税。碳税的征税对象是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税依据是根据化石燃料中碳含量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者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实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税采取定额税率从量计征,应纳税额应当高于企业采取减排行动的预期边际成本。碳税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能源密集型行业的优惠、对于积极采取二氧化碳减排行动的企业实行奖励以及税收减免。其三,排放权交易制度与碳税制度的比较分析。从环境效益的确定性、减排成本或投资收益的确定性、减排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行政成本和守法成本、政治可接受性、与现有政策的协调性和全球性等六个方面对比分析排放权交易和碳税。对于选择何种制度更能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吸收碳税的优点以改造排放权交易制度较为可行。第五章为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前瞻。本章根据现阶段国情,提出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制度构想,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立法背景和指导思想。我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较低,现阶段应当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自愿减排。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指导思想包括:必须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的促进型立法。第二部分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立足国情,建议我国现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应当以自愿性减排机制为主,辅之以“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其一,建议制定推荐性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完善能效标准。其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应当采取基线和信用型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方式。其三,借鉴美国经验,通过自愿报告制度和公私合作机制激励和保障温室气体排放主体积极实施自愿减排。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8
Abstract  8-15
引言  15-23
  一、问题的提出  15
  二、研究目的与范围  15-1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0
  四、研究意义  20-21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21-22
  六、创新之处  22-23
第一章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基本问题探微  23-63
  第一节 温室气体的法律定位  23-29
    一、温室气体的界定  23-24
    二、大气污染物的界定  24-26
    三、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  26-29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内涵  29-33
    一、管制的定义及分类  29-31
    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涵义  31-33
  第三节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边界  33-41
    一、"需要国家干预说"视域下的解读  33-35
    二、公共治理视域下的解读  35-41
  第四节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理论根据  41-63
    一、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经济学根据  41-48
    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政治学根据  48-54
    三、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法哲学根据  54-63
第二章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构成  63-83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63-77
    一、风险预防原则  63-69
    二、污染者负担原则  69-73
    三、比例原则  73-77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  77-83
    一、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国际法基础  77-78
    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基本分类  78-79
    三、温室气体排放管制基本制度的特征及融合  79-83
第三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直接管制:"命令—控制"型制度  83-104
  第一节 标准制度  83-89
    一、标准的内涵  83-84
    二、标准的分类  84-86
    三、标准的功能  86
    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86-87
    五、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立法及经验  87-89
  第二节 许可制度  89-97
    一、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内涵  89-91
    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性质  91-94
    三、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程序  94-96
    四、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的转让  96-97
    五、违反许可制度的法律责任  97
  第三节 总量控制制度  97-104
    一、总量控制制度的内涵  97-99
    二、总量控制的分类  99-100
    三、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  100-104
第四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制度  104-166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  104-150
    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内涵  104-108
    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性质  108-115
    三、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渊源及实践  115-118
    四、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分类  118-126
    五、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要素  126-150
  第二节 碳税制度  150-161
    一、碳税的定义及特征  150-152
    二、碳税的理论基础:外部性理论和庇古税  152-153
    三、碳税的课征要素  153-158
    四、碳税的国外实践  158-161
  第三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的比较分析  161-166
    一、环境效益的确定性  161
    二、减排成本或投资收益的确定性  161-162
    三、减排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162
    四、行政成本和守法成本  162-163
    五、政治可接受性  163
    六、与现有政策的协调性和全球性  163-166
第五章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前瞻  166-198
  第一节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166-176
    一、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国际背景  166-170
    二、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国内背景  170-174
    三、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立法的指导思想  174-176
  第二节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管制法律制度的构建  176-198
    一、"命令——控制"型管制制度  176-179
    二、基于市场的管制制度  179-184
    三、其他制度  184-198
结语  198-199
致谢  199-200
参考文献  200-21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12-213

相似论文

  1.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2.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625
  3.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4. 我国县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D630
  5. 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D922.68
  6.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7. “社会代理人”:于有为和无为之间,D625
  8.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构建途径研究,D630
  9. 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630.1
  10. 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对策研究,D631.4
  1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2. 外来植物苏门白酒草和水花生入侵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X173
  13.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14. 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X196
  15. 政府网络监管问题研究,D630
  16.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D631.1
  17. 加快构建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D922.67
  18. 西部地区湿地保护立法研究,X37
  19. 论我国石油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F426.22
  20.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研究,F426.2
  21.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D631.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