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代理人”:于有为和无为之间

作 者: 胡重明
导 师: 王珉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温州地方政府 社会代理人 有为 无为 社会 国家 市场
分类号: D6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温州模式”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型的节点上。对温州经验中地方政府角色和作用的理论挖掘尚没有结束,而在过去的努力中,“有为无为”的解释框架无疑是一次成功的经验。对于解释“温州模式”的发端和发展,以及地方政府在期间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理论上的尝试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无为(有为)政府”有其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解释限度。考察“有为—无为”解释框架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其在当下语境中可能遭遇三处困境:相对主义的桎梏、国家市场间二元对立的失效以及无法适应治理实践的变化。而这无疑需要研究者在理论上对这一解释框架做出修正和超越。通过对“温州模式”的历史回顾以及重新考察地方政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行为演进的轨迹,论者可清晰地发现:温州地方政府从“无为”到“有为”的角色切换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对“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国家七部委打假”和“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等案例中,温州地方政府“无为”和“有为”的辩证角色更进一步反映了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的适时调整和作用范围的不断变化。地方政府在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间周旋,起到了平衡协调的作用。温州政府的这种处于“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角色具有“二重性”的特征,而国家和市场的边界则呈现出模糊性。毋庸讳言,温州地方政府角色变迁的背后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成因。在温州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温州地方政府所扮演的“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的二重角色取决于温州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因素的作用。“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经济诉求—财政压力”以及“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等三组结构型变量深刻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温州地方政府立足于本地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通过与社会间的有效沟通,促成了国家与市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有效地发挥了“社会代理人”的作用。因而,仅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解释“温州模式”,或仅以“经济发展型政府”来定位温州地方政府角色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它更像一个“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当下,“温州模式”发展的新目标和地方治理的实践变化显然都触发了在理论上对超越“有为”与“无为”之论争、实现温州政府新角色定位的努力。理论解释力的重生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动实践的跨越,势必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超越”的思想核心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行政价值旨归;“超越”的现实基础是地方政府与社会间的良性共生;“超越”的必要途径是多元合作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这些条件将有助于我们超越既定的“有为—无为”解释框架,重新获得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使其适应全新的社会治理的历史语境。

全文目录


摘要  4-6ABSTRACT  6-8目录  8-10一、引论  10-17  (一) 有为还是无为:一场左右之争  10-13    1. 有为论  10-11    2. 无为论  11-12    3. 互动论  12-13  (二) 加入争论:基于多维社会现实的考量  13-17二、"有为—无为":关于一种解释框架的效度分析  17-23  (一) 无为(有为)政府:一个历史性范畴  18-19  (二) 从预设失效到解释失灵  19-23三、有为与无为:温州地方政府行为演进的轨迹  23-33  (一) 政府"无为":"温州模式"的滥觞  25-28    1. 无为——"在放任中扶持"  25-26    2. 无为——"以引导促规范"  26-27    3. 无为——"三不管式管理"  27-28  (二) 政府"有为":"温州模式"的发展  28-33    1. 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28-29    2. 加强公共服务,优化软硬环境  29-30    3. 顺应市场变化,推动创新发展  30-33四、于有为和无为之间:温州地方政府的二重角色  33-40  (一) 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案例呈现与分析  33-37    1. 打击亦扶持:"国家七部委打假"中的无为  33-35    2. 顺势掌舵:"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中的有为  35-37  (二) 有为或无为:温州地方政府角色的辩证面向  37-40    1. 无为即另一种有为  38    2. 二者不可分离而存在  38    3. 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转化  38-40五、"社会代理人":对温州政府角色成因的考察  40-61  (一) 温州政府角色变迁的社会成因:基于多变量的分析  40-53    1. 地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调和  40-43    2. 经济诉求与财政压力的矛盾与化解  43-49    3.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对抗与互补  49-53  (二) 作为"社会代理人"的温州政府  53-61    1. 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多元沟通:文化、利益、制度  53-57    2.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搁置左右之争  57-61六、以社会为本位:超越"有为"与"无为"之争  61-71  (一) 思想核心:以社会为本位的行政价值旨归  61-63  (二) 现实基础:地方政府与社会间的良性共生  63-66  (三) 必要途径:多元合作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66-71七、结语:迈向服务行政的历史进程  71-73参考文献  73-7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7-78致谢  78-79

相似论文

  1.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2.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3. 民国时期北平城市粮食市场区位分布及其等级研究,K291
  4. 白族文化对学生德育的影响,G410
  5.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6.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7.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8.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9.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10.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11.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的实证研究,G818.2
  12.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1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14. 语文教材性别文化研究,G633.3
  15.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6.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17. 道统与济世,C912.4
  18.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19.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20.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21. 西安市健身俱乐部健美操指导员市场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G831.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