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作 者: 周立民
导 师: 陈思和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五四精神 无政府主义 叙述 实践 巴金
分类号: K26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对“五四精神”的叙述策略即“五四”是怎样被叙述、又是如何被叙述的考察为线索,以巴金七十余年的思想、创作的变化流程为考察对象,从不同时间的推移和多层次的思想层面展开等纵横两个方向,全面梳理了巴金的思想变化与五四精神不同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通过个案研究来探讨关于“五四”的不同阐释对于文学发展进程、作家创作和人生实践的影响,并藉此返观五四精神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本论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五四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构成上,而是探讨它在更长的历史时间段内的“流变”情况。以巴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五四新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代,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同时,他这一代人又是将这种文学精神通过创作和实践真正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一代。其次,巴金是从“五四”到新时期文学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所有重要阶段并长期居于文坛中心的作家,这样便于在一个长时间段中考察作家的创作、思想变化与各种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巴金一直是一个坚持五四启蒙文学精神的作家,一生中虽然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但这个基点一直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更能体现出五四的精神价值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所经历的沧桑沉浮。本文正试图沿着巴金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通过对巴金的创作、精神历程和生活状况的考察来显示五四精神在20世纪的流变历程;通过对于巴金在作品中表现“五四意象”(即对“五四”的描述和记忆)的考察来研究“五四”在不同文学描述和记忆中的不同指向和内涵。同时,通过探讨作家人生实践中五四精神的作用来看五四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由作为个案的巴金返观“五四”,作者认为“五四精神”虽然有着它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原点,但也是一个被塑造的传统,在“传播—接受—再传播”的过程中其不同的层面会被不同程度强调,实际上这是通过对“五四”的改写形成自己现实立场和行动依据。但这种“改写”未必就意味着“五四”被抛弃,恰恰反证出它强大的精神磁场和影响力,因此还不能轻言解构五四、消解五四,而应当看到“五四”的复杂、变化,从而认识到:这一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传统,它的内核还在不断裂变,尚需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对于接受这个传统影响的作家或知识分子而言,这个传统不是一个精神教条,而是一个精神种子,需要以自己的实践去培育它,并以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丰富和完善它。基于以上的主要观点,本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简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五四”叙述,并由此引出本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上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以不同时期巴金对于“五四”的叙述考察他的思想变化脉络以及关于“五四”阐释的不同侧重点中体现出的作家个人思想与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微妙纠结。中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通过对于巴金小说创作中的新书刊、女学生、“家”与街头、新与旧等意象的考察,来梳理作家的个人记忆与五四精神的不同侧面的关系;同时也在研究五四时代的一般事物在作家记忆和叙述中的不同形象和不同指向。下篇“巴金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是考察五四精神对于巴金人生实践的影响和巴金通过个人的实践是如何承传五四精神。结语“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是对于以上所探讨问题的一个总结,并将五四精神放在当代思想文化语境下来评估它的价值、意义,反思它的历史作用,以及总结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五四遗产”将如何转化为我们当代的思想和行动的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和民族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而新文学运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肩负着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转换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启蒙思想、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理想、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思想任务。对于五四新文学精神正本清源,特别是考察其在后来的影响和流变,从理论意义上讲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的梳理和反思。立足当代,深入历史语境的梳理其意义是面向未来,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作为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镜鉴。这些虽然是本文难以完全实现的任务,但却是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需要梳理和为之努力的意愿。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引言  8-36
  1、历史纠结中的"五四"  8-19
  2、重估"五四"及相关问题  19-27
  3、"五四"视角下的巴金  27-36
上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  36-179
  第一章 "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  40-99
    1、梦境中的事业:关于信仰的叙述  43-53
    2、一个不需要任何强制的社会  53-65
    3、新与旧:关于"家"的叙述  65-77
    4、生命的开花:道德的追求  77-82
    5、在文学与信仰之间  82-99
  第二章 "我当时思想的浅薄和混乱不问可知"  99-139
    1、抗战与改革:五四精神的反思  103-110
    2、朝鲜的梦:个人与国家  110-123
    3、面对过去,告别自我  123-139
  第三章 "古老的民族就不需要新的血液吗?"  139-179
    1、时代共名与青春记忆  143-153
    2、奴在心者与寻找自我  153-163
    3、假话、空话与真话  163-167
    4、"理想"与"商品"  167-179
中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  179-259
  第一章 新书刊  182-198
  第二章 女学生  198-223
  第三章 "家"与"街头"  223-242
  第四章 "新"与"旧"  242-259
下篇 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  259-295
  第一章 新文学空间的开拓:从《文学季刊》到《收获》  262-278
  第二章 新文学精神的传承:文化生活出版社  278-287
  第三章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忘记:建立两个资料馆的倡议  287-295
结语_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  295-303
参考文献  303-308
后记  308-310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4.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5.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7.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8. 小学数学估算教与学实践研究,G623.5
  9.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0.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11. 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研究,G633.3
  12.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3. 铁炭芬顿—生物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X784
  14. 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297
  15.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17.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G633.6
  18. 技工学校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G633.3
  19. 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血清学监测与防控方法研究,S858.28
  20. 依托网络教研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G434
  21.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19~1924年) > “五四”运动(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