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

作 者: 黄天柱
导 师: 罗剑朝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农业 科技推广体系 改革 创新
分类号: F32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667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46.9%,但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5.2%。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出现了局部农村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技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地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基于以上思路,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实证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别阐述了:1.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推广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依赖,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以及需求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教育理论、新技术扩散理论、农业踏板原理和内源发展理论,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的关系。2.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民科技需求变化给我国农业科技供给提出的在推广方式、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需求,进行了供求主体之间的协同分析。3.总结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供给状况和弊端,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思路、创建原则、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和实施步骤。分析了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特征,重点介绍了美国、日本推广体系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4.经过对农业科技推广供求状况的分析和总结,探索和创建了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为主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供给主体,农业生产与推广、教育紧密结合,上下连贯、主体协同、功能齐全、运行有序、结构开放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下简称“创新体系”),介绍了该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科技培训、网络、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建设。5.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与对策。重点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定量测评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办法,对农业教育机构科技管理将起到借鉴作用。同时将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纳入体系创新之中。6.介绍了中国农科院机构改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实践和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多次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与拓展,但是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建立的“创新体系”将对优化、完善我国现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导论  13-29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3-20
    1.1.1 选题的背景  13-17
    1.1.2 选题的目的  17-19
    1.1.3 选题的意义  19-20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0-24
    1.2.1 国外研究动态  20-21
    1.2.2 国内研究动态  21-23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23-24
  1.3 本文研究范围  24-27
    1.3.1 农业推广学的学科性质  24
    1.3.2 农业推广学科的研究内容  24-25
    1.3.3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5-27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7-28
    1.4.1 研究思路  27-28
    1.4.2 研究方法  28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28-29
第二章 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理论  29-52
  2.1 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关的基本概念  29-33
    2.1.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  29-30
    2.1.2 农业科技成果  30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0-31
    2.1.4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31
    2.1.5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31-32
    2.1.6 产学研结合办学思路  32
    2.1.7 软科学研究成果  32-33
  2.2 制度创新的基本原理  33-37
    2.2.1 制度转型  33-34
    2.2.2 诱致性创新原理  34
    2.2.3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34-36
    2.2.4 路径依赖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36
    2.2.5 路径依赖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变迁  36-37
  2.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理论  37-52
    2.3.1 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  37-40
    2.3.2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40-42
    2.3.3 教育理论  42-44
    2.3.4 新技术扩散理论  44-48
    2.3.5 农业踏板理论  48-50
    2.3.6 内源发展理论(Endogenous Development)  50-52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需求分析  52-70
  3.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推广的需求  52-63
    3.1.1 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  52-61
    3.1.2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新的需求  61-63
  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  63-65
    3.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63-65
    3.2.2 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65
  3.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推广的需求分析  65-68
    3.3.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营的特点  65-67
    3.3.2 农民对科技需求的新变化  67-68
  3.4 新阶段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68-70
    3.4.1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68-69
    3.4.2 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  69
    3.4.3 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69
    3.4.4 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69-70
第四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给分析  70-86
  4.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制度变迁  70-72
    4.1.1 上世纪5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为形成期  70
    4.1.2 上世纪60 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低谷期  70-71
    4.1.3 上世纪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为恢复发展期  71
    4.1.4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为调整重构期  71-72
  4.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72-78
    4.2.1 推广体系结构状况  72-74
    4.2.2 推广主体和职能划分  74-75
    4.2.3 经费状况  75-76
    4.2.4 供给主体职能发挥情况  76
    4.2.5 农业推广专业体系划分  76-78
  4.3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和供给状况  78-81
    4.3.1 主要特点  78-79
    4.3.2 供给状况  79-81
  4.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81-84
  4.5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和问题  84-86
    4.5.1 软硬科学发展失衡  84
    4.5.2 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存在的问题  84-86
第五章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验与借鉴  86-100
  5.1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类型  86-87
  5.2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趋势  87-88
  5.3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特点  88-89
  5.4 美国政府和农学院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  89-95
    5.4.1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概况  89-90
    5.4.2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90-95
  5.5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改革的新动向  95-97
  5.6 世界农业科技推广对我们的启示  97-100
第六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供求耦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  100-117
  6.1 农业科技推广供求主体间的协同分析  100-102
  6.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  102-103
  6.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共品属性与政府财政支持  103
  6.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向未来的改革与发展  103-106
  6.5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  106-112
    6.5.1 指导思想  106-107
    6.5.2 创新原则  107
    6.5.3 创新内容  107-109
    6.5.4 重点领域选择  109-112
  6.6 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12-114
    6.6.1 机构改革与设置  112-113
    6.6.2 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113
    6.6.3 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制变革  113-114
    6.6.4 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114
  6.7 创新体系的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  114-117
第七章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117-133
  7.1 农业科技推广供给主体间的博弈  117-118
  7.2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三大平台”建设  118-128
    7.2.1 创建的内容  119-120
    7.2.2 基本框架  120
    7.2.3 依托涉农企业创建科技示范E 平台  120-124
    7.2.4 依托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平台  124-127
    7.2.5 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27-128
  7.3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128-131
  7.4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  131-133
第八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133-150
  8.1 政策建议  133-136
  8.2 对策之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分类管理体系  136-137
    8.2.1 把握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  136-137
    8.2.2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管理  137
  8.3 对策之二: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建立评价体系  137-148
    8.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137-139
    8.3.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  139-143
    8.3.3 建立农业教育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  143-148
  8.4 对策之三:建立社会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148-150
第九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案例  150-157
  9.1 科技推广供体改革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  150-153
  9.2 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促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153-155
  9.3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  155-157
第十章 结束语  157-160
参考文献  160-165
致谢  165-166
作者简介  166-167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3.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S-0
  4.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5.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6.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7.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8.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究,G633.3
  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0. 高职课程改革研究,G712.3
  11.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12.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4.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15.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16.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17.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9.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20. 学问之道:大学创新文化的形成研究,G640
  21.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