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

作 者: 王江彦
导 师: 吴明作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人工降雨 径流流失 秸秆还田
分类号: X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非点源污染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源和水环境的安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模拟研究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特性,量化非点源污染的负荷,为本地区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对指导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非点源污染的概念,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了充分的概括,在此基础上,以河南境内常见的土壤,褐土、潮土、砂浆黑土、黄褐土和黄棕壤土为研究对象,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模拟研究。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的渗透性能,并通过人工降雨模拟方法,在0.5,1.0,1.5,2.0,2.5,3.0mm·min-1的降雨强度下,研究氮、磷、有机质的流失规律,同时,研究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和土壤类型对营养物质流失的影响。结果显示:1、供试土壤初始渗率、稳定渗透率,大小依次为黄褐土>黄棕壤土>潮土>褐土>砂浆黑土。土壤容重与土壤渗透性能呈负相关,土壤的入渗性能与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成负相关。渗透率在开始阶段下降幅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幅度逐渐减小,最后达到稳渗,且一般在20-30min达到稳渗。2、总结径流泥沙的产生和径流泥沙中营养元素的流失特征,运用幂指数方程和线性方程描述五种土壤类型径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径流量与养分流失、泥沙量与养分流失之间的定量关系。3、研究褐土和潮土两种农田土壤,秸秆还田后对径流泥沙产量和径流中营养物质流失的影响。指出秸秆还田措施,能减少径流泥沙的产生,但是径流中营养物质养分浓度增加,若遇到夏季强降雨会造成较大养分流失。加入秸秆后,60min累计径流中磷素含量,雨强为1.0 mm·min-1时增加了289.28 %,1.5 mm·min-1时增加了160.40 %,2.5 mm·min-1时增加了67.83%。雨强为1.0mm·min-1时增加了8.00 %,1.5 mm·min-1时增加了0.54 %,2.5 mm·min-1时增加了38.34%。1.0 mm·min-1时60min平均COD值增大了522.23% ,1.5 mm·min-1时60min平均COD值增大了369.98%, 2.5 mm·min-1时60min平均COD值增大337.47%。4、研究褐土、潮土、砂浆黑土等农田土壤和黄褐土、黄棕壤土林地土壤,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泥沙以及营养元素的流失特征。发现,在同一坡度下,农田产生的径流量多于林地,但差别较小;而农田的泥沙流失量远远多于林地;随径流流失的营养物质,农田高于林地,但差别较小;而随泥沙流失的营养物质,农田远远高于林地。农田土壤流失泥沙量是林地土壤流失量的1178%16018%。泥沙中,农田总氮的流失量是林地总氮流失量的3620% 11598%;农田总磷的流失量是林地总磷流失量的10108140%;农田总有机质的流失量是林地总有机质流失量的2063%14648%。5、褐土、潮土、砂浆黑土的养分流失以泥沙中的养分流失为主,黄褐土和黄棕壤土的养分流失以径流中的养分流失为主。农田土壤的养分流失量,泥沙中总氮流失量是径流中总氮流失量的670%2555%;泥沙中总磷流失量是径流中总磷流失量的5397%10992%;泥沙中总有机质流失量是径流中COD流失量的280%850%。林地土壤的养分流失量,泥沙中总氮流失量是径流中总氮流失量的13%22%;泥沙中总磷流失量是径流中总磷流失量的184%660%;泥沙中总有机质流失量是径流中COD流失量的4%14%。6、通过研究提出,秸秆还田时应考虑适宜还田时间,使完全腐化时间与降雨季节错开。林地虽然养分流失量远远小于农田,但是,受林地面积的影响,在制定河流负荷量时,应考虑农田和林地对河流的综合负荷。

全文目录


摘要  7-91 文献综述  9-17  1.1 非点源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9-11    1.1.1 非点源污染的概念  9    1.1.2 非点源污染的特征  9-10    1.1.3 农业非点源污染概况  10-11  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1-16    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浓度及负荷研究  11-12    1.2.2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12    1.2.3 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研究  12-16      1.2.3.1 降雨径流的影响  13      1.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14      1.2.3.3 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14-15      1.2.3.4 植被的影响  15      1.2.3.5 农业措施的影响  15-16    1.2.4 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模型研究  16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17    1.3.1 存在的问题  16-17    1.3.2 发展趋势  172 引言  17-193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19-24  3.1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概况  19-20    3.1.1 河南省境内淮河流域概况  19    3.1.2 采样地点概况  19-20  3.2 实验设计  20-24    3.2.1 实验的技术路线  20    3.2.2 样地选择  20-21    3.2.3 土壤水分与渗透率的测定  21    3.2.4 人工降雨实验  21-24      3.2.4.1 人工降雨装置  21-23      3.2.4.2 雨强选择  23      3.2.4.3 土壤的处理  23      3.2.4.4 秸秆的处理  23      3.2.4.5 营养元素分析方法  23      3.2.4.6 人工降雨实验过程  23-24    3.2.5 数据处理方法  244 结果与分析  24-46  4.1 供试土壤的理化特性及渗透系数  24-25  4.2 降雨及径流泥沙产生特征  25-32    4.2.1 降雨强度对产流量的影响  25-26    4.2.2 降雨强度对产沙量的影响  26-30    4.2.3 土壤类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30-31    4.2.4 秸秆还田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31-32    4.2.5 产流量与产沙量之间的关系  32  4.3 径流泥沙中营养元素流失特征  32-43    4.3.1 降雨强度对径流营养元素流失的影响  32-35    4.3.2 降雨强度对泥沙营养元素流失的影响  35-36    4.3.3 营养元素在流失泥沙中的富集现象  36-37    4.3.4 土壤类型对营养元素流失的影响  37-39    4.3.5 秸秆还田对营养元素流失的影响  39-41    4.3.6 营养元素流失量与径流泥沙相关关系  41-43      4.3,6.1 营养元素流失量与径流量的关系  41-42      4.3.6.2 营养元素流失量与泥沙流失量的关系  42-43  4.4 径流迁移中营养元素的流失形态  43-465 结论与讨论  46-48  5.1 结论  46-47    5.1.1 土壤的渗透特征  46    5.1.2 降雨及径流泥沙流失特征  46    5.1.3 径流泥沙中营养元素流失特征  46    5.1.4 养分流失的主要形态  46-47  5.2 讨论  47-48参考文献:  48-52英文摘要  52-54

相似论文

  1.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2. 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S223.25
  3.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4.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S158
  5. 稻麦两熟制秸秆沟埋还田作用特点研究,S141.4
  6.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X172
  7. AnnAGNPS模型在四岭水库小流域非点源控制中的应用研究,X52
  8. 小型湿地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机理的研究与应用,X52
  9. 连作对棉花生长及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S562
  10. 绿洲灌区两种循环生产模式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分析,S181
  11. 南苕溪青山湖流域水污染特征分析,X52
  12.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玉米植株防蚀效应研究,S513
  13. 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S511
  14.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水源涵养效益,S715
  15. 微生物菌剂及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土壤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S513;S154
  16. 吉林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研究,F323.22
  17. 秸秆还田土壤中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S154.3
  18. 根茬还田刀具火焰喷焊耐磨性强化研究,TG174.4
  19. 红壤中秸秆降解的微生物演替及应用研究,S154.3
  20. 大庆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