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贺50A(B)及其所配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表现和杂种优势研究

作 者: 聂勇
导 师: 严钦泉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贺50A(B) 产量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一步了解贺50A(B)的主要性状表现及其所配组合产量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对贺50A(B)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践依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杂交水稻优良三系不育系及其强优势组合的选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以4个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5个三系恢复系及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20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贺50A(B)及其所配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表现和杂种优势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贺50A生育期适中,其播始历期为70d,与威20A(CK2)相近,比金23A(CK1)长11d,比珍汕97A(CK3)短4d;株高矮,为64.5cm,比CK1、CK2和CK3分别矮14.6cm、10.5cm和23.1cm;且穗子较大,其每穗颖花数为92.7朵,比CK1、CK2和CK3分别多13.4朵、3.6朵和3.2朵;和3个CK比较,贺50A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包颈粒率为37.4%,比CK1、CK2和CK3分别高12.1、低4.0和高14.3个百分点;贺50A的总柱头外露率为78.3%,与CK1相近,比CK2和CK3分别高12.6和32.9个百分点,其中双边外露率为53.2%,比CK1、CK2和CK3分别高5.3、12.8和34.9个百分点。说明贺50A的主要开花性状和综合农艺性状明显优于3个CK。2、贺50B生育期适中,其播始历期为66d,与威20B(CK2)相近,比金23B(CK1)长11d,比珍汕97B(CK3)短4d;株高较矮,为91.1cm,比CK1、CK2和CK3分别高5.8cm、矮7.5cm和矮12.1cm;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穗子较大;结实率为93.5%,比CK1、CK2和CK3分别高5.0、10.9和2.3个百分点;千粒重29.7g,比CK1、CK2和CK3分别大5.7g、0.5g和2.7g;实际产量较高,为437.8kg/667m2,比CK1、CK2和CK3分别增产24.3%、9.9%和4.9%。说明贺50B的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3个CK。3、供贺50A等4个不育系配组的R113等5个恢复系的全生育期、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都可分为三类:全生育期以R237较长,为123d,R113、R138和明恢86中等,分别为108d、109d和110d,先恢207较短,为103d;有效穗数以R237较多,为24.2×104/667m2,R113和明恢86中等,分别为21.6×104/667m2和19.3×104/667m2,R138和先恢207较少,分别为15.3×104/667m2和17.7×104/667m2:每穗总粒数以R138和先恢207较多,分别为150.8粒和135.2粒,明恢86中等,为117.3粒,R113和R237较少,分别为97.9粒和105.6粒。其千粒重和产量可分为二类:千粒重以R138和明恢86较大,分别为28.1g和28.7g,R113、R237和先恢207较小,分别为25.2g、25.5g和24.6g;产量以R237和明恢86较高,分别为487.3kg/667m2和479.3kg/667m2, R113、R138和先恢207较低,分别为412.5kg/667m2,417.3kg/667m2和419.7kg/667m2。说明供试恢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多样化。4、贺50A与R113等5个恢复系配制5个杂交组合的全生育期可分为三类,其中贺50A/R113 (106d)和贺50A/先恢207(108d)为中熟晚稻(金优207,107d)类型;贺50A/R138 (111d)和贺50A/明恢86(113d)为迟熟晚稻(威优46,111d)类型;贺50A/R237 (124d)为一季晚稻(汕优63,119d)类型。说明贺50A与不同全生育期类型的恢复系配组可以配制出不同熟期类型的杂交组合。5、贺50A与R113等5个恢复系所配5个杂交组合的平均产量与日产量分别为588.4 kg/667m2和5.2kg,比矮A、岳新A、中9A与R113等5个恢复系所配5个组合的平均产量和日产量分别增产17.4%、11.9%和11.8%及0.6kg、0.6kg和0.5kg,说明贺50A产量与日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明显强于矮A、岳新A和中9A。供试23个(含3个CK)组合中产量和日产量居前3位及不同熟期类型组合中产量和日产量居前1-2位且产量分别比3个相应CK组合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组合都是贺50A所配组合,说明贺50A所配组合产量和日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明显强于矮A、岳新A和中9A,同时说明贺50A所配不同熟期类型组合产量的竞争优势很强。对贺50A与其它不育系所配组合及3个相应CK组合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贺50A所配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很强的原因主要是其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性状协调较好,即至少有二个性状明显优于其它不育系所配组合或相同熟期类型CK组合,且另一个性状表现为中上水平。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前言  12-18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3
    1.1 研究目的  12
    1.2 研究意义  12-13
  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18
    2.1 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进展  13-15
      2.1.1 早期研究概述  13-14
      2.1.2 几个主要类型三系不育系(保持系)的选育进展  14
      2.1.3 近10多年来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的进展与趋势  14-15
    2.2 三系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5-18
      2.2.1 产量  15-16
      2.2.2 有效穗数  16
      2.2.3 每穗实粒数  16-17
      2.2.4 千粒重  17-18
材料与方法  18-22
  1 供试材料  18
    1.1 不育系和保持系  18
    1.2 恢复系  18
    1.3 杂交组合  18
    1.4 材料来源  18
  2 试验方法  18-21
    2.1 试验地点与田间设计  18-19
    2.2 记载项目及方法  19-21
      2.2.1 生育期  19
      2.2.2 主要农艺性状  19-20
      2.2.3 小区产量  20
      2.2.4 不育系的包颈性状和开花性状  20-21
  3 数据处理  21-22
结果与分析  22-35
  1 供试不育系主要性状的比较  22-23
    1.1 生育期  22
    1.2 主要农艺性状  22-23
    1.3 开花性状  23
  2 供试保持系主要性状的比较  23-24
    2.1 生育期  23-24
    2.2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  24
  3 供试恢复系的主要性状表现  24-26
    3.1 生育期的表现  24-25
    3.2 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  25-26
  4 供试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的比较  26-35
    4.1 生育期  26-27
    4.2 产量和日产量  27-30
      4.2.1 供试23个(含3个CK)组合的产量和日产量比较  27-28
      4.2.2 供试中熟晚稻类型组合的产量及其差异显著性和日产量的比较  28-29
      4.2.3 供试迟熟晚稻类型组合的产量及其差异显著性和日产量的比较  29
      4.2.4 供试一季晚稻类型组合的产量及其差异显著性和日产量的比较  29-30
    4.3 主要农艺性状  30-35
      4.3.1 供试23个(含3个CK)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0-32
      4.3.2 供试中熟晚稻类型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2
      4.3.3 供试迟熟晚稻类型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2-33
      4.3.4 供试一季晚稻类型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3-35
小结与讨论  35-38
  1 小结  35-37
    1.1 贺50A是一个主要性状优良的早籼三系不育系  35
    1.2 贺50B是一个主要性状优良的早籼三系保持系  35
    1.3 供试7个恢复系的主要性状表现多样化  35-36
    1.4 贺50A的配组熟期适应范围广泛  36
    1.5 贺50A所配组合产量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突出  36-37
  2 讨论  37
    2.1 本研究的试验设计问题  37
    2.2 本试验材料主要性状表现与前人报道结果的差异性问题  37
    2.3 贺50A所配5个组合的产量优势问题  37
  3 本论文的创新点  37-38
参考文献  38-42
致谢  42-43
作者简历  43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4.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5.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6.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7.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8.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9.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0.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1.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2.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3.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4.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5.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6.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7.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8.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9.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20.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1.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