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

作 者: 汪帮琼
导 师: 黄颂杰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本体论 实在 存在 人的存在 自由-行为(实践) 人的关系 实践-惰性 共同实践
分类号: B56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9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萨特本人的哲学著作为主要依据,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成果,突出萨特本体论思想的建设性内涵和积极意义。“导论”部分,根据萨特自己的论述,对萨特本体论的目标、出发点和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萨特本体论的根本特征和问题范围做出初步限制和规定。萨特本体论根据各种存在(beings)的内在否定关系实现了对实在(existence)特别是人的存在的彻底理解,从而使本体论思想在根本上脱离了传统形而上学和实体主义的藩篱。“第一章”的任务是具体说明萨特本体论视野中“实在”和各种存在的规定性。在萨特的本体论中,“实在”首先是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human being ),它超出反思知识的范围,其独特性必须根据“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来理解。萨特本体论提出三种本体论存在:自在存在、自为存在和理想或价值存在,其中自为存在也即“意识的存在”(the being of consciousness),它自身就是“各种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具有彻底透明性的本体论“虚无”,它证明了自在存在的事实。另外,萨特本体论超出唯我论,强调自为存在的本体论多元性即他人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others),这种存在也是可以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直接证明的原始事实。萨特强调,只有在自为的内在否定关系中,自在存在和价值存在才有实在性和意义。自为存在自身就是对事实的面对和承担,它对这些事实负责。这一切,在萨特对于"自为的自由行为"的本体论理解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说明。“第二章”说明的是:既然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本身就以自在、自为和价值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为构成结构并对这一关系负责,那么,本体论的不可还原的三种存在之间的直接内在关系以及“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作为自为对自在的改变,它们就只能根据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来说明。自为自身的直接结构就是一种三重的"面对" (presence to):“自为面对自在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being-in-itself)、“自为面对自身”(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itself)和“自为面对他人的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the being of others)。萨特既不同意把自在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也反对把人的行为在根本上理解为单纯的机械运动。萨特从意识的自为存在的本体论来理解人的行动。萨特认为自由的行动只有从自为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出发才能得到彻底的理解,即必须从意识向着存在超越自身的虚无化行动开始。根据自为的本体论,《存在与虚无》强调意向性,强调行为的本体论自由,强调处境是以本体论的自由行为为中心的内在否定的有机整体。另外,“本体论的自为是多元的”这一事实,就是自由所能遇到的内在限制。萨特指出,在自为存在的水平上,只有我的自由才能限制我的自由;在他者的存在这一事实水平上,他者的自由存在也是我的自由的限制。在自由行为的本体论中,萨特着重说明自为与其他各种存在的直接内在关系或原初关系,而且坚持自在自身没有意义,因为它是纯粹的充实性,它不能脱离自身的存在而发生任何关系。这里,萨特没有进一步说明“吸收了自为意识的自在”与自为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萨特的“自为的本体论”,自为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为的本体论多元性,这里并不能发现异化的历史原因,这是萨特关于自为的本体论思想的最根本的缺陷。在“第三章”中我们将看到,自为在历史的实践-惰性(practico-inert)领域中产生了自己的异化,也不断创造出克服这种异化的历史形式:团<WP=8>体的共同实践(common praxis)。萨特在《批判》中的本体论思想作为对历史可能性的条件的探索,坚持从自为的本体论结构出发,说明自为与作为实践-惰性的自在之间的双向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这里,物质环境的地位在提高。萨特认为,历史存在的条件就是三元的双向关系:不管起中介作用的过程如何,社会存在,诸如阶级等集体或团体,必须在双向关系中被规定。萨特的结论是:虽然人的关系的唯一可能的可理解性是实践的,但是在以匮乏为真实基础的具体历史中,这种可理解性只能作为一种对抗的双向关系而被展现出来。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但是只要这种双向关系停留于肯定,那么理解就限于抽象和外在。在匮乏的基础上,自由对自由的否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他对他人的理解的深化。双向关系的暂时化或历史化(temporalisation)总是不断超出施动者、考察者或历史学家的辩证理解,因为这种暂时化或历史化不仅代表实践,而且代表实践被别人的实践所否定。不过,自为的个体仍然是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个人在本体论上不是被孤立的原子,而是绝对的有机存在;社会存在不是绝对的有机体,而是包含惰性的系列性客观存在,它们必须通过个人的有机意识的积极内化,才能被承认和维持。“第四章”可以看作是对萨特本体论思想的评价。评价萨特的本体论,不能撇开它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特殊境遇。一方面,胡塞尔是现象学运动的奠基者,而现象学是存在主义所继承的一个哲学传统。萨特把“现象的实在性”和“意识的意向性”在自为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中统一起来,从而在“现象的实在性”和“意识的意向性”这两个关键环节上都超越了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无庸讳言,《存在与虚无》所采用的概念和所论?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6-8
Abstract  8-11
前言  11-13
导论:萨特本体论(Ontology)批判  13-45
  第一节 萨特本体论的目标、出发点与方法  13-23
    一、 萨特本体论研究的目标是彻底理解实在的现象特别是人的存在和现象  13-19
    二、 萨特本体论的出发点和方法  19-23
  第二节 萨特本体论的基本特征  23-30
    一、 意识作为存在的内在否定关系  24-26
    二、 本体论存在的多元性  26-28
    三、 本体论存在没有先验的实在性  28-30
  第三节 萨特本体论的范围与地位  30-45
    一、 本体论的单向超越地位  30-33
    二、 本体论与形而上学  33-36
    三、 本体论与历史辩证法  36-45
第一章 萨特本体论视野中的“existence”与“beings”  45-80
  第一节 “existence”首先是人的存在  45-58
    一、 人的存在的整体性  46-51
    二、 整体的人的存在与反思的关系  51-55
    三、 整体的人的存在的经验现象:自欺  55-58
  第二节 三种水平的 Beings  58-71
    一、 自在存在  58-60
    二、 意识的存在(the being of consciousness)  60-65
    三、 非存在(non-being)和理想存在(ideal being)  65-71
  第三节 他人的存在(the existence of others)  71-80
    一、 “我思”对他人存在这一事实的证明  71-72
    二、 他人存在  72-73
    三、 他人与自为的最初关系是存在与存在的关系(the relation of my being to the being of the others)  73-80
第二章 萨特的本体论(上):自由的行为--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  80-108
  第一节 自为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三重“面对”  81-88
    一、 自为面对自在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being in- itself)  81-82
    二、 自为面对自身(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itself)  82-84
    三、 自为面对他人的存在(the presence of for-itself to the being of others)  84-88
  第二节 自为的本体论行为:自由  88-98
    一、 人的行为,必须通过作为人的整体存在的自由来理解  88-92
    二、 本体论的自由行为的规定性  92-98
  第三节 他人的自由:自为的自由的内在限制  98-108
    一、 自为将他者异化为工具,建立了自己与自己所是的意义世界之间的关系  98-99
    二、 他人的自由存在是异化的最终原因,是自由所能够遇到的限制  99-100
    三、 死亡:存在或他人存在对自由的绝对限制  100-108
第三章 萨特的本体论(下):社会存在--被中介的自由和行动  108-145
  第一节 从自为存在到社会存在,萨特本体论思想的内在转变  108-118
    一、 社会存在中个体实践或本体论自由的永恒在场  108-112
    二、 人类关系与社会历史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112-118
  第二节 社会存在:实践-惰性(Practico-Inert)的客观必然性  118-129
    一、 最初的必然性:物质作为被整体化的整体性  119-125
    二、 历史必然性的辩证可理解性  125-129
  第三节 团体的共同实践(Common Praxis):个体实践克服实践-惰性的中介  129-145
    一、 团体(Group)的出现及其发展  130-133
    二、 团体作为历史存在的辩证可理解性  133-145
第四章 萨特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  145-165
  第一节 萨特对胡塞尔的批评  145-152
    一、 关于“现象的实在性”  145-146
    二、 关于“意识的意向性”  146-152
  第二节 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152-165
    一、 关于“人的存在是存在的内在关系”  152-158
    二、 关于“人的存在的独特性”  158-160
    三、 关于“共在”  160-165
结语  165-167
参考文献  167-171
后记  171-172

相似论文

  1. 基于BAP的数据压缩、操作与查询处理系统的实现,TP311.13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3.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4.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5. 新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外交研究,D822
  6.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4
  7.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8. 不具备全局Lipschitz条件的时滞细胞神经网络的反周期解研究,TP183
  9. 会理不同海拔烟叶嗜锇颗粒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烤烟品质的关系,S572
  10.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1.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2.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13.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14. 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D252
  15.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16.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在国外基础教育办学中的应用研究,G471
  17. 自主课堂构建,G424.21
  18. 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班级社会心理环境关系的研究,G632.0
  19.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20.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21.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G645.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法国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