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遭受多重侵害高职专新生的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

作 者: 郭春红
导 师: 曹枫林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护理学
关键词: 高职高专新生 多重侵害 情绪问题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了解济南市某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多重侵害的发生状况,探讨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整群抽取济南市某高职高专院校1802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侵害问卷自评版(JVQ)筛查多重侵害发生状况;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调查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调查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z2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结果1.高职高专新生多重侵害的发生状况11.65%的新生遭受过多重侵害,低度多重侵害、高度多重侵害的比例分别为9.71%、1.94%。69.09%的高职高专新生至少经历过一种类型的侵害;超过半数的高职高专新生曾目击暴力;近三分之一的高职高专新生有过一般侵害经历;同伴欺负、儿童虐待与性侵害的比率分别为17.37%、15.59%和7.88%。不同性别学生在一般侵害、性侵害和目击暴力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一般侵害和目击暴力的比例高于女生,而遭受性侵害的女生多于男生,均P<0.05或P<0.01。比较多重侵害组、非多重侵害组与无侵害组的人口学资料,结果显示,在“是否搬家、住房条件差、父亲职业、自己抽烟、邻里是否和谐”等条目的构成比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的情绪问题多重侵害组PCL-C量表各维度的评分均高于非多重侵害组与无侵害组,三组在PCL-C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侵害组焦虑、抑郁比例均高于非多重侵害组与无侵害组,均P<0.01。3.多重侵害组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新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组(PTSD组)、焦虑组和抑郁组心理弹性评分低于PTSD阴性组、无焦虑组和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CL-C总分、SDS指数和SAS标准分与R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良好的心理弹性是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维持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PTSD阳性组、焦虑组和抑郁组的主观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明显低于PTSD阴性组、无焦虑组和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PCL-C总分、SDS指数和SAS标准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有效的社会支持是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维持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PTSD阳性组、焦虑组和抑郁组的积极应对评分低于PTSD阴性组、无焦虑组和无抑郁组,而消极应对评分高于PTSD阴性组、无焦虑组和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消极应对评分与PCL-C总分、SDS指数和SAS标准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积极应对与PCL-C总分、SDS指数和SAS标准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积极应对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遭受多重侵害的高职高专新生占11.65%,至少经历一次侵害的高职高专新生占69.09%。侵害比率较高。2.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多重侵害和无侵害高职高专新生。3.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的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相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评分越高的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越低。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3-16
  1.1 多重侵害的界定  13
  1.2 多重侵害的研究工具  13-14
  1.3 多重侵害发生现状及对受侵害者的影响  14-16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6-19
  2.1 研究对象  16
  2.2 研究工具  16-18
    2.2.1 自制基本信息问卷  16
    2.2.2 青少年侵害问卷自评版  16
    2.2.3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量表  16-17
    2.2.4 焦虑自评量表  17
    2.2.5 自评抑郁量表  17
    2.2.6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17-18
    2.2.7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中文版  18
    2.2.8 社会支持量表  18
  2.3 调查方法  18
  2.4 统计学分析  18-19
第三章 结果  19-29
  3.1 一般资料  19
  3.2 高职高专新生多重侵害的发生状况  19-24
    3.2.1 高职高专新生多重侵害发生率  19-20
    3.2.2 不同性别学生多重侵害总分及各模块评分的差异  20-21
    3.2.3 不同侵害经历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  21-24
  3.3 遭受多重侵害高职高专新生的情绪问题  24-26
    3.3.1 不同侵害经历高职高专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评分的差异  24-25
    3.3.2 不同侵害经历高职高专新生抑郁水平的差异  25
    3.3.3 不同侵害经历高职高专新生焦虑水平的差异  25-26
    3.3.4 JVQ得分与PCL-C总分、SDS指数、SAS标准分的相关分析  26
  3.4 多重侵害组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26-28
    3.4.1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26-27
    3.4.2 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27
    3.4.3 焦虑情绪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27-28
  3.5 PCL-C、SDS指数、SAS标准分与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28-29
第四章 讨论  29-34
  4.1 高职高专新生多重侵害发生状况  29-30
  4.2 遭受多重侵害学生具有较多的情绪问题  30-31
  4.3 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31-33
    4.3.1 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31-32
    4.3.2 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32
    4.3.3 遭受多重侵害学生的情绪问题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32-33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33-34
第五章 结论  34-35
参考文献  35-39
综述  39-47
  参考文献  43-47
附录  47-54
致谢  54-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5-5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6

相似论文

  1. 遭受多重侵害青少年的情绪行为特征及执行功能的研究,B844.2
  2. 青少年侵害问卷自评版的修订及在中学生中的应用,C913.5
  3. 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的成都市常模研究,R749.94
  4. 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评估:绘人测验的研究,B844.1
  5.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B842.6
  6. 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B844.1
  7. 初中生早恋现象的调查与研究,B844.2
  8. 隔代抚养幼儿的心理理论、祖孙依恋、同伴接纳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B844.1
  9.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10.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11. 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B844.2
  12. 大学生疏离感现狀调查及与家庭功能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B844.2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5. 不同性别角色中学生的自我构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6. 留守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B844.2
  17.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B844.2
  18. 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研究,B844.2
  19.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20. 大学生心智觉知与自我接纳、共情的关系研究,B844.2
  21. 关注幸福感与共情反应和助人行为的关系,B84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