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作 者: 刘明峰
导 师: 孙志广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学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证型分布规律 黏膜象
分类号: R2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其发病年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及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等因素及指标有何关系,进而初步归纳出本病的证型分布的规律性,为UC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根据,供临床参考,并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1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归类后,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UC各证型分别与患者年龄、疾病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下膜象及组织学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UC各个证型按出现频率如下: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其中.青年人主要以大肠湿热、脾胃气虚为主,中年人主要以脾胃气虚为主,而老年人更多表现为脾肾阳虚。病程小于5年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5-10年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大于10年者主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病变主要侵犯直肠及直乙结肠者主要以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为主,左半结肠主要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区域性结肠主要以血瘀肠络证为主,而全结肠则主要以血瘀肠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初发型以大肠湿热为主,慢性复发型以脾胃气虚、大肠湿热以及血瘀肠络为主,慢性持续型以脾肾阳虚为主。轻度与中度以大肠湿热证与脾胃气虚证为主,重度以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及大肠湿热证为主。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内镜下黏膜象主要以充血水肿、病变弥漫分布为主不同的是,大肠湿热较突出表现为糜烂、溃疡以及脓性分泌物附着,脾胃气虚则以自发性出血为多见,脾肾阳虚者突出表现为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以及自发性出血,而血瘀肠络则更突出表现为肠腔狭窄、息肉等等。组织学严重程度分级Ⅰ级以大肠湿热证为主,Ⅱ级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主,Ⅲ级以脾肾阳虚证与血瘀肠络证为主。结论:本研究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病程、病情分期、病变部位、临床类型、病情程度、肠镜黏膜象及组织学活动严重程度分级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相关性能更好揭示了UC的证型分布规律,可供临床参考。本病的发生与发展,是本虚和标实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所偏重。因此在UC的临床治疗中,应采取分期而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标本同治以及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前言  10-11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18
  1 中医病名归属  11
  2 中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  11-12
  3 中医对本病病机的认识  12-13
  4 本病的中医辩证分型概况  13
  5 本病证型与肠镜下表现的关系研究概况  13-14
  6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现状概况  14-16
  7 问题与展望  16-18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8-33
  1 资料与方法  18-20
    1.1 病例来源  18
    1.2 西医诊断标准  18-19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9-20
    1.4 纳入标准  20
    1.5 排除标准  20
    1.6 研究方法  20
    1.7 统计学方法  20
  2 结果  20-29
    2.1 一般资料分析  20-23
    2.2 证刑与各指标之间相关性的分析  23-29
  3 讨论  29-33
    3.1 流行病学分析  29
    3.2 证型分布规律探讨  29-31
    3.3 研究结论对临床的意义  31-32
    3.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32
    3.5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和设想  32-33
参考文献  33-3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5-36
致谢  36

相似论文

  1. 王嘉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疡性结肠炎的方药分析研究,R259
  2.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3.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4.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R574.62
  5. 英夫利西单抗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R965
  6.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小鼠模型中NF-κB和STAT3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初探,R735.35
  7. 田振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R249
  8. 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R259
  9. 益气健脾汤抗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弱型)复发的临床研究,R259
  10. 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TNF-α的影响,R574.62
  11. 祛风通窍、宣痹化痰法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研究,R276.1
  12. 子宫肌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R737.33
  13.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屏障改变的研究,R656.9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R259
  15. 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R277.7
  16. HMGCS2、PPARγ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肠粘膜的表达与活性,R574
  17. 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及中医药干预效应评价,R271.4
  18. 肠炎康结肠定位粘附缓释片的药学研究,R94
  19. 葡萄籽原花青素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研究,R285.5
  20.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