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缰核介导P物质受体拮抗剂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 者: 于蕾
导 师: 赵华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生理学
关键词: 抑郁症 缰核 P物质 P物质受体拮抗剂 谷氨酸
分类号: R749.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在成功建立两种抑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以缰核(Hb)为靶点,探讨缰核介导P物质受体拮抗剂(SPA)抗抑郁作用的中枢机制。首先应用分子生物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抑郁症模型大鼠缰核内P物质(SP)的含量、P物质受体的表达变化;进一步应用电生理学及微量透析技术观察SPA及SP对缰核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无论是慢性温和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症大鼠还是氯咪帕明诱导的内源性抑郁症大鼠均表现出体重增长缓慢;蔗糖摄取量减少;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延长,上窜时间缩短;开野实验水平运动及垂直运动减少。其中慢性温和性应激诱导的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每天增加温和性刺激种类和延长刺激周期,可以有效的提高大鼠的成模率。(2)两种抑郁模型大鼠Hb内SP含量均增加,Hb内存在NK1受体mRNA的表达。外侧缰核(LHb)内细胞肿胀,呈空泡变性改变。可见SP受体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3)SPA可抑制LHb神经元的电活动,可致LHb内谷氨酸的含量降低;而SP则兴奋LHb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增加LHb内谷氨酸的含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b形态与功能的变化与抑郁症的形成有关,其内部SP含量增高可能是导致抑郁的原因之一。SPA和SP可以通过改变Hb的功能活动继而影响中缝背核5-HT的分泌实现其抗抑郁和致抑郁的作用。故Hb可以成为中枢给予SPA和SP的靶点部位。

全文目录


提要  4-5
英文缩略词表  5-11
第1章 文献综述  11-27
  1.1 抑郁症的概况  11-20
    1.1.1 抑郁症的基本概念  11
    1.1.2 抑郁症的发病率  11-12
    1.1.3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2-13
    1.1.4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13-17
    1.1.5 抑郁症的治疗  17-20
  1.2 P 物质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0-24
  1.3 缰核(Hb)与抑郁症  24-27
    1.3.1 缰核的神经解剖及纤维联系  24-25
    1.3.2 缰核与抑郁症  25-27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7-37
  2.1 实验材料  27-29
    2.1.1 主要仪器  27-28
    2.1.2 药品  28-29
  2.2 实验方法  29-37
    2.2.1 实验动物  29
    2.2.2 抑郁症大鼠模型建立  29-30
    2.2.3 Open field 行为测定  30
    2.2.4 强迫游泳实验(FST)  30
    2.2.5 ELISA 法检测脑内SP 含量  30-32
    2.2.6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32-33
    2.2.7 蛋白印记(western blot)  33-34
    2.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 法)  34-35
    2.2.9 在体细胞外放电  35-36
    2.2.10 检测LHb 内Glu 含量的微量渗析技术  36
    2.2.11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36-37
第3章 实验结果  37-56
  3.1 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改变  37-43
    3.1.1 比较不同应激刺激方法对大鼠成模率的影响  37
    3.1.2 慢性温和性应激(CMS)抑郁症大鼠的行为学变化  37-40
    3.1.3 内源性抑郁症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变化  40-43
  3.2 抑郁症大鼠脑内P 物质含量的变化  43-45
    3.2.1 抑郁症模型大鼠缰核内SP 含量的变化  43-44
    3.2.2 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内SP 含量的变化  44-45
  3.3 抑郁症大鼠缰核内P 物质受体的表达  45-47
    3.3.1 RT-PCR 检测抑郁症大鼠Hb 内SP 受体mRNA 表达的变化  45-46
    3.3.2 Western blot 检测抑郁症大鼠Hb 内SP 受体的表达  46
    3.3.3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抑郁症大鼠Hb 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中SP 受体表达的变化  46-47
  3.4 SPA 和SP 对缰核活动的影响  47-49
  3.5 抑郁模型大鼠 LHb 内 Glu 水平的变化  49-56
    3.5.1 各组大鼠LHb 内Glu 的含量测定  49-50
    3.5.2 各组大鼠LHb 内分别注射SPA 和SP 后其内部Glu 水平的变化  50-56
第4章 讨论  56-62
  4.1 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改变  56-57
  4.2 抑郁症大鼠脑内P 物质含量及P 物质受体表达的变化  57-59
  4.3 SPA 和SP 对缰核活动的影响  59-62
结论  62-63
本论文创新点  63-64
附图  64-66
参考文献  66-7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9-80
致谢  80-81
中文摘要  81-85
ABSTRACT  85-90
导师简介  90-91
作者简介  91

相似论文

  1. 生物质直接再燃的数值模拟,TK16
  2. 不同再燃燃料还原NO_X反应过程的试验研究,TK227.1
  3. 上吸式生物质空气气化及焦油低减技术研究,TK6
  4. 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922.294
  5. 竹材中非纤维素物质去除的环保工艺与方法探讨,TS652
  6.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7.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8. 锅炉排烟中二氧化硫吸收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X701.3
  9.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成型生物质活性炭及纤维板,X712
  10.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高性能吸附材料并用于水中多环芳烃治理,X712
  11.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2.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13. N-氨甲酰谷氨酸合成及其生理功能研究,R914
  14.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15.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16.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7.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8. 雪茄外包皮烟关键栽培技术研究,S572
  19. 变频调速对密集烤房流场及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S572
  20.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21. 烤烟不同香型烟叶质量特点及判别分析,S57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 > 情感性精神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