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中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

作 者: 田烨
导 师: 金炳镐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行政区划 城市化 一体化 民族自治市
分类号: D63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4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效果。新中国成立60年间,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地方无论大小级别一律称为自治区的单一的行政建制,发展到目前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建制,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更趋于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某些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已经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五个自治县撤县设市(区),一些民族地区探索行政区划调整的创新形式,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的“乌昌一体化”、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运作的“延龙图一体化”。撤自治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是由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与民族地区行政建制中“民族自治市”缺位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反映出当前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结构不合理,显示出当前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与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为了深入了解自治县撤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建制约束,探索民族地区行政建制的创新,本文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为选题,首先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沿革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首次提出了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特点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阐述,总结了每个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经验和不足;其次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民族地区撤自治县设市(区)现象进行了对比分析,阐述了5个自治县撤县设市(区)的原因、撤自治县设市(区)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民族政策的执行状况,提出了解决民族自治县撤县设市(区)存在的问题的建议;另一方面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民族地区“经济一体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分别对“乌昌一体化”、“延龙图一体化”的原因、进程、制度创新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将“乌昌一体化”和“延龙图一体化”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民族地区“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通过对撤自治县设市(区)和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本文探讨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行政建制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建制约束的方案——设立“民族自治市”。设立“民族自治市”,既是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一体化困境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本文对于设置“民族自治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民族自治市”的内涵、设立的标准、设立的模式以及法律地位的确定进行了阐述。“民族自治市”最大的特点是民族自治权和城市化进程的结合,能有效的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和促进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总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阐述和展望。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采取资料分析;对现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采取了案例分析;对未来民族地区行政区划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中新增“民族自治市”建制的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0
绪论  10-16
  一、选题及主要概念说明  10-11
  二、相关研究综述  11-13
  三、研究方法  13-14
  四、本研究框架说明  14-15
  五、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5-16
第一章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16-41
  第一节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相关概念研究  16-25
    一、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少数民族聚居的乡、少数民族聚居乡、民族镇、少数民族聚居镇  16-19
    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19-21
    三、少数民族聚居县(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区)、少数民族省(区)、民族县、民族区(城市民族区)  21-24
    四、结论  24-25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现状  25-37
    一、行政区划概述  25-27
    二、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  27-35
    三、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35-37
  第三节 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研究的意义  37-41
    一、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维护国家稳定  38
    二、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权利  38-39
    三、有利于打破地域封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9-40
    四、有利于解决因行政区划引发的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40-41
第二章 新中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沿革  41-99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到“五四宪法”实施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41-61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41-55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  55-58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  58-61
  第二节 “五四宪法”实施后到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61-76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61-74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  74-75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  75-76
  第三节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76-87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76-84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  84-86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作用和意义  86-87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87-99
    一、本阶段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变革  87-95
    二、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特点  95-97
    三、本阶段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变革的作用和意义  97-99
第三章 我国自治县撤县设市(区)现象研究  99-115
  第一节 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的原因  99-100
    一、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地方概况  99-100
    二、撤民族自治县设市(区)的原因  100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0-110
    一、发展较快的地区  101-107
    二、发展迟缓的地区  107-110
  第三节 民族政策执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10-113
    一、民族政策执行状况  110-111
    二、民族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11-112
    三、当地政府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建议  112-113
  第四节 解决这类问题的建议  113-115
第四章 我国民族地区“一体化”现象研究  115-136
  第一节 乌昌一体化  115-121
    一、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州相关惰况  115-116
    二、乌昌一体化的原因  116-118
    三、乌昌一体化的进程  118-119
    四、乌昌一体化中的制度创新  119-121
  第二节 延龙图一体化  121-128
    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延龙图”概况  121-122
    二、延龙图一体化的原因  122-124
    三、延龙圈一体化的进程  124-125
    四、延龙图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125-128
  第三节 乌昌一体化与延龙图一体化对比研究  128-130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128
    二、“州市一体”与“市市一体”  128-129
    三、发展需要联合与需要联合发展  129-130
    四、“一体化”与“一枝独大”  130
  第四节 民族地区“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130-136
    一、“一体化”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影响  130-132
    二、“一体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32-133
    三、“一体化”遭遇的法律瓶颈  133-135
    四、解决问题的另一种途径  135-136
第五章 民族地区城市化和“一体化”中的行政建制选择  136-149
  第一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136-143
    一、城市化概念  136-138
    二、民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138-139
    三、民族地区城市化面临的困境  139-141
    四、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的困境—设立“民族自治市”  141-143
  第二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解决民族地区一体化困境的有效途径  143-144
  第三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必要途径  144-146
    一、少数民族发展的特点  144-145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对加快少数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5-146
  第四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是协调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  146-149
    一、民族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发展意义重大  146-147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  147-149
第六章 “民族自治市”可行性研究  149-164
  第一节 “民族自治市”的内涵界定  149-151
    一、西方的自治市理论  149-150
    二、“民族自治市”的建制  150-151
  第二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标准  151-155
    一、设市标准  151-153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标准  153-155
  第三节 设立“民族自治市”模式  155-159
    一、“民族自治市”行政体制  155-156
    二、设立“民族自治市”试点的原则  156-158
    三、设立“民族自治市”的步骤  158-159
  第四节 确定“民族自治市”的法律地位  159-164
    一、确定宪法中的法律地位  159-161
    二、确定《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法律地位  161-164
参考文献  164-169
攻读学位期间论著目录  169-171
后记  171

相似论文

  1.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2.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3.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4. 食品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TS201.6
  5.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6. 丽江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67
  7.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8.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9. 云南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633
  10. 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G522.3
  11. 苏州市“村改居”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12. 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模式的研究,E075
  13. 当代国际非政府组织伦理观念及道德实践研究,B82-05
  14. 青海民族地区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研究,G759.2
  15.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K313.4
  16. 印度参与东亚一体化政策及其影响,D835.1
  1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问题研究,D630
  18.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政策选择,F123
  19.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探析,F127
  20. 区域一体化维度下的地方政府合作路径探析,F127
  21. 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F351.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族工作 > 民族区域自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