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运行机制研究

作 者: 陈秀峰
导 师: 郑杭生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大学教育基金会 运作 机制
分类号: G64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6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在学校党委和校长领导下面向海内外的非营利性的筹款机构,其作用在于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同时大力拓展社会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保证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大学教育基金会是社会剧烈转型期的产物,可谓起步晚、经验少,国外的经验可借鉴程度也比较低。从这一角度来讲,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现状与发展,对于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以及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意义,而要弄清目前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必须弄清高校教育基金会的现状,即它的人员组织结构、筹款机制、分配机制、监督以及项目的评估机制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提供有实际依据和价值的政策建议。文章以实地调查的经验资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社会转型理论、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探讨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机制、资金劝募机制、资金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几大方面的详细论述,探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能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金会管理的信念、制度、伦理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建构和形塑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路径,使刚刚启步的我国各种高等教育基金会走上健康、安全的道路。文章第一章主要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入手,对非营利组织的特征、范围、发展阶段、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与政府间关系以及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基金以及基金会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基金会的有关特点进行了剖析,并进而引申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概念。第二章探讨了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中的组织机制。作为一种公共组织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在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多重交织的社会效应时,首先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学校行政机关的互构关系,才能赢得自身的平等地位,才能避免出现高层权力“断电”现象,提高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可预见性。其次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其工作人员的内部互构关系,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将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基金会组织利益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最后,大学教育基金会只有摆正与社会大众的互构关系,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取得社会大众,特别是捐赠者的信任,才能获得对基金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捐赠资金。第三章认为作为联结大学教育基金会与社会各系统的纽带,与社会各方面直接发生互动关系的重要环节的劝募工作在基金会的运作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换句话说,也只有劝募工作才能筹到大学教育基金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泉。无论它的组织机构有多完善,如果没有劝募,也就没有资金来维持。在本研究中,我们集中探讨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工作中劝募工作所处于的动脉地位,即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自主性程度、劝募理念的初期性、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校友捐赠为主等。此外还集中探讨了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劝募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劝募人员,如果没有确立好大学教育基金与学校的关系和转换落后的劝募理念,大学教育基金会是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劝募空间增长缓慢和相对缩小的市场上立足的。第四章在资金分配机制方面,我们指出对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中资金分配的过程是由公益支出、运行成本、投资增值等三部分组成,资金分配的方式方面讲述了资金的结构、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资金分配的渠道,资金分配的标准,资金分配的问题和漏洞等。进而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指出了在资金分配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的稀缺性、资金分配途径多样化,灵活化趋势明显增强、资金分配决策方式的多样化等特点。第五章深入地探讨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使工作人员长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的前提,是组织发展的助推器。在大学教育基金会方面,我们指出基金会对于员工的激励要把体制内的激励与体制外的激励严格区分开来,要将正式激励与非正式激励综合运用起来,要在经济利益激励的基础上大力运用文化价值激励。此外,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也表现出了正式激励的不公平、非正式激励措施的不确定与价值激励措施的比较脆弱等特点,这些都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在我国社会剧烈转型背景下必然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问题。第六章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指出有效的监督不仅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且能使基金会的社会行为事倍功半,大大提高社会运行效益。为了更好的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我们主要从自律与他律的两个角度出发,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类似的分析,指出正是自律与在当前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完善与发展上所发挥的功能。随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互构型的社会逐步推动着大学教育基金会的“他律”向“自律”方面发展。这从中也体现了大学教育基金会本身的属性与功能,真正的体现了互构论中所描述的人与社会同向谐变的关系。第七章重点讲述了评估机制在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系统中处于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是大学教育基金会完善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着其它机制在这互构型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研究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过程不可忽视的一类机制。在此,现代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评估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评估,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了对基金会使命、战略规划、募捐绩效、项目开展、监督、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估。从评估的组织者来看,包括有机构的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同行、媒体、公众以及政府对组织的评估等。从评估的参与主体来看,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评估内容,包括有高层管理者、理事会成员、在基金会中负责项目或活动实施的人员、项目受益者、组织成员、社区领导、创始人员、资助者、合作伙伴以及主要志愿人员、管理人员等。最后,文章指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基金会自身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从社会互构论的角度加强对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的分析。惟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地增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空间,提高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运作能力。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5-8
Abstract  8-18
导论  18-29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8-20
  二、研究现状综述  20-25
    1.关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  21-24
    2.关于基金会研究  24-25
  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25-29
    (一) 研究视角  25-27
      1.社会转型理论  25
      2.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理论  25-26
      3.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6-27
      4.社会互构论  27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  27-29
      1.个案研究法  27-28
      2.比较研究法  28
      3.访谈法  28
      4.文献法  28-29
第一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机制概述  29-53
  一、非营利性组织  29-42
    1.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  30-32
    2.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  32-33
    3.非营利性组织的范围界定  33-35
    4.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阶段  35-37
    5.非营利性组织的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  37-39
    6.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关系  39-40
    7.非营利性组织的内、外部监督管理体制  40-42
  二、基金与基金会  42-45
    1.基金  42-44
    2.基金会  44-45
  三、我国基金会的特征  45-52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  52-53
第二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机制  53-81
  一、公共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53-56
    (一) 公共组织结构的内容  54
    (二) 公共组织结构的设置标准  54-55
    (三) 几种流行的公共组织结构设计模式  55-56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56-62
    (一) 组织机构设置  56-57
    (二) 组织机构职能设置  57-60
      1.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  57-59
      2.监督机关——监事会  59
      3.执行机关——秘书处或办公室  59-60
      4.基层机关——各专业工作部门  60
    (三) 组织机构人员设置  60-62
      1.理事会理事的设置情况  60-61
      2.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的设置情况  61
      3.监事会人员设置情况  61-62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机构的特点  62-72
    (一) 组织机构简单化、扁平化  62-64
    (二) 组织结构规范化  64-67
    (三) 组织结构设置市场化  67-70
    (四) 组织结构权力集中化  70-71
    (五) 组织结构柔性化  71-72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问题  72-80
    (一) 高层权力的"断电"  73-75
    (二) 中层秘书处成万能机  75-76
    (三) 基层工作部人员角色混乱  76-78
    (四) 部分监事会形同虚设  78-80
  五、小结  80-81
第三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机制  81-109
  一、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内涵及性质  81-83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内涵  82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性质  82-83
      1.劝募的分类  82
      2.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性质  82-83
  二、劝募研究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83-88
    (一) 当前劝募研究的理论综述  83-87
      1.国外学者对劝募进行的体系化与重点性相结合的研究  83-85
      2.国内学者对劝募的研究  85-87
    (二) 社会互构论视野下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机制  87-88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机制的中国特色  88-97
    (一) "黏着"生存——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自主性程度  88-90
    (二) 产品导向——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理念的初期性  90-91
    (三) 感恩的心——大学教育基金会以校友捐赠为主  91-94
    (四) 学校名人——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工作的骨干人员  94-95
    (五) 感染劝导——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工作的技巧  95-97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97-105
    (一) 定位模糊不清——大学教育基金会应以社会劝募为主  97-100
      1.放眼于社会  98-99
      2.分家不分道  99-100
    (二) 符号资源缺失——应逐渐形成捐赠文化的整合中心  100-102
    (三) 劝募理念落后——大学教育基金应大胆迈向顾客导向阶段  102-103
    (四) 卡里斯马现象——大学教育基金会应培养专业的劝募人员  103-105
  五、制约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机制的关键性外部因素  105-108
  六、小结  108-109
第四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机制  109-136
  一、公益机构的资金运作  109-113
    (一) 公益支出  110-111
    (二) 运行成本  111
    (三) 投资增值  111-113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机制  113-125
    (一) 资金结构  113-115
    (二) 资金使用目的  115-116
    (三) 资金使用方向  116-121
      1.奖助学金方向  117
      2.校园建设方向  117-118
      3.课题研究方向  118
      4.资金运作方向  118-119
      5.试点性工作方向:  119-121
    (四) 分配标准  121-125
      1.对象分类  122
      2.价值基础  122-123
      3.基本原则  123-125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的特点  125-127
    (一) 资金的稀缺性  125-126
    (二) 资金分配途径多样化,灵活化趋势明显增强  126
    (三) 资金分配决策方式的多样化  126-127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的漏洞  127-135
    (一) 资金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  127-128
    (二) 资金分配规则的空置  128
    (三) 资金结构单一化  128-129
    (四) 资金投资风险化  129-132
    (五) 管理费意义曲解化  132-133
      1.主观原因:价值观中"无欲无求"思想的影响  132-133
      2.客观原因:实际编制对管理费用的隐化  133
    (六) 基金会低成本运作  133-135
  五、小结  135-136
第五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机制  136-157
  一、激励机制的多学科研究  136-140
    (一) 从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到综合型激励  137-138
      1.内容型激励理论  137
      2.过程型激励  137-138
    (二) "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  138
    (三) "人际关系和晋升"的主要关怀  138-139
    (四) "工资、奖金、福利"主要操作手段  139-140
      1.工资  139
      2.奖金  139
      3.福利  139-140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的土体:科层制激励延拓下的高校  140-144
    (一) "单位制"风格的大学  140-141
    (二) 办公经费对于高校的依附  141-143
    (三) 工资、奖金、福利对于大学的依托  143-144
  三、非正式激励、价值激励与自身社会资本的构建  144-152
    (一) 非正式激励  144-148
      1.激励对象的几个类型  145-146
      2.体制内工作人员"小报告式的非正式激励"  146-147
      3.体制外聘请人员的"市场激励原则"  147-148
    (二) 价值激励  148-150
    (三) 社会资本的构建  150-152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机制的特点和问题  152-155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机制的特点  153-154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54-155
  五、小结  155-157
第六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  157-180
  一、监督机制的文献回顾  158-160
  二、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外部环境  160-163
    (一) 腐败与道德  160-162
    (二) 薄弱的社会监督  162-163
      1."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  162
      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  162-163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  163-177
    (一) 内部监督  163-171
      1.财务和基金管理的监督  164-167
      2.项目监督  167-169
      3.理事会  169-171
    (二) 外部监督  171-177
      1.体制资源的动员和利用  172-174
      2.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利用  174-176
      3.捐助者的直接监督  176-177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机制的特点:自律与他律  177-179
    (一) 自律的层次性  177
    (二) 自律与他律的辨证关系  177-178
    (三) 自律与他律的转换  178-179
  五、小结  179-180
第七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过程中的评估机制  180-200
  一、互构视野下的评估  180-184
    (一) 评估的特点  181
    (二) 评估的标准  181-184
      1.前期评估、中期评估与后期评估  181-182
      2.自我评估与外部专家评估  182
      3.非盈利组织评估的回顾  182-184
  二、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的评估  184-196
    (一) 评估理论框架  184-189
      1.非营利性评估  184-185
      2.使命与战略规划的评估  185-186
      3.项目评估  186-188
      4.能力评估  188-189
    (二) 评估的方法  189-193
      1.逻辑框架法  189-190
      2.对比法  190-191
      3.参与式评估法  191-192
      4.综合评估法  192-193
    (三) 评估程序  193-196
      1.评估的目的  193-194
      2.确定评估的重点与关键  194
      3.选择评估指标  194
      4.确定评估的方式  194-195
      5.编制执行计划  195
      6.处理并分析数据  195
      7.撰写评估报告  195
      8.交流评估结果并制定后续计划  195-196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评估机制的特点与问题  196-198
    (一) 断裂性评估  197
    (二) 效用评估及经验利用  197-198
    (三) 评估体系的缺乏  198
  四、结语  198-200
结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命运与地位  200-210
  一、大学教育教育基金会的运作机制  200-202
    (一) 组织机制  200-201
    (二) 资金劝募机制  201
    (三) 资金分配机制  201
    (四) 激励机制  201
    (五) 监督机制  201-202
    (六) 评估机制  202
  二、互构视野下的大学教育基金会  202-204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202-203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企业的互构  203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媒体互构  203
    (四)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捐赠者互构  203-204
    (五)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志愿者互构  204
    (六)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受益者互构  204
  三、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方向  204-205
  四、大学教育基金会问题与危机的再思考  205-210
    (一) 机构扩展  206-207
    (二) 被"架空"的理事会  207-208
    (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208-210
参考文献  210-223
后记  223-224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3. 文化的资本化运作研究,G124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播路由协议研究,TN929.5
  5.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6.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7.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8.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9.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10.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实践和展望,X38
  11.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12. 基于SOA的Portal定制系统的优化与实现,TP311.5
  13. 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TP393.02
  14.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15.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6. 服务型政府决策机制初探,D035
  17. 公共部门中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探研,F272.92
  18.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19. 我国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机制研究,G273.5
  20. 芴基环氧树脂的固化机制及性能研究,TQ323.5
  21.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学校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