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梭罗与中国的关系

作 者: 李洁
导 师: 徐志啸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梭罗 中国 关系 中西文化精神 互识互证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55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19世纪早期美国超验主义文学运动中“仅次于爱默生的重要人物”。他生前正式出版的著作不多,也没有引起人们及时的重视;但在去世以后,其人及作品、思想的影响力却由美国本土兴起,逐渐扩散到世界范围。他的传世之作《瓦尔登湖》(Walden,or Life in thewoods)的魅力至今不衰;他的政治著述《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阐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圣雄莫罕达斯·甘地(Mohandas Kalamchand Gandi)都接受了这一思想。梭罗的思想,随着金领导的美国的民权运动和甘地领导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中“非暴力反抗”(non-violent protest)等轰轰烈烈的行动而流芳于世,引起了世界人民的瞩目。有关梭罗的研究在美国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相关的著述不胜枚举。而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有人阅读并欣赏梭罗。梭罗及其作品与中国发生接触以来,除了《瓦尔登湖》在中国的首译者徐迟外,包括张爱玲、林语堂、海子、苇岸、葛红兵、余杰,台湾的龙应台、朱天心等现当代作家,对他和他的作品都曾有过赏析或接受。而中国国内对梭罗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是从20世纪末才逐渐热起来的。从出版界和学术界两方面来看,对梭罗作品的译介和论述的流行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此之前,梭罗的其它作品在中国不仅缺少中文译本,与他相关的研究更乏人问津。这位本来在中国名不见经传、较少人听说的美国作家,突然间便享有了明星般的待遇,而且就目前来看他在中国被认知的程度和影响力都有日渐上升的趋势。作为在中国被深入研究的美国经典文学作家中的后起之秀,梭罗在中外文学关系领域,一时间引得上至著名学者、下至普通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颇能引发人对其深层原因的思考。梭罗和他的作品为我们呈现的价值是多重的。他对中国儒道思想的接纳是引发人们就中美文化关系探讨的首要线索;他先于当今思潮展示出的强烈的生态意识,使得后人推崇他的作品为“绿色圣经”;而最能凸显他的精神之本的,是他所倡导的亲近自然、简朴人生、崇尚道德、回归自我等理念,这些都成为现代人反思“物质与精神”矛盾的良方。2007年以前,国内外已经有众多梭罗爱好者和研究者撰文分析和批评过以上问题,视角涉及中美文学关系、影响研究、接受学、阐释学、生态伦理学等。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梭罗不一定是中国的文学研究视野中最显著的对象,但却切实具有被广泛剖析的价值。本文试将梭罗放置在比较文学的视域内,以其和中国所能具有的联系为契入点,总结前人对此问题的认识,发掘其中未曾被细致剖析的独特关系,揭示梭罗在中国被认识和被接受的方式,通过对梭罗与中国的关系的定位和阐释,彰显梭罗与中国在文学和其它领域的彼此解读与启发性,探索中西文化的汇通性。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前言部分先简要介绍了梭罗其人和其作品的情况,并分析了梭罗在中国的接受史和生命力。提出了梭罗在中国被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问题。第一章是对中国迄止于2007年对梭罗研究的范围与成果的综述,内容从对中国与梭罗相关的研究资料(包括:译介、评论、传记等)入手进行归类,同时对材料涉及的中国对梭罗的认知、研究以及已有的成果作简要的评述。第二章是由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接触、接纳切入,考察他接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后,融合西方宗教、哲学、文学精神中对于人的生存、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与中国儒家、道家一致的气质。本章侧重从论述梭罗对中国形象的看法,推进到求证梭罗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接受。最后,再从中国文学史中择取一位与梭罗无论在行为或在气质都很相似的作家——中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借“隐逸”这条共性线索对两者展开平行比较,加深对梭罗和中国互识互证的认识。第三章谈梭罗在中国的传播与被接受。梭罗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由冷到热的接受过程,无论是他在中国的知名度,还是他进入文学研究领域后产生的效果,其规律都基本符合由慢热到骤热的轨迹。所以,本章以梭罗在中国被译介和传播的历史和事实,剖析梭罗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传播与被接受之路中的深层时代、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第四章主要采取个案的方式分析梭罗及其思想作品在中国语境中的被阅读与被阐释。本文共选择了四位在接受梭罗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家,结合他们的创作,透视他们对梭罗的认识、推介和接受。本章内容涉及对中国文学中乡土情结的理解、对人的关怀、对现代社会的反思等,其中有关张爱玲对梭罗的认识和推介的细读可谓目前中国梭罗研究中的首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1
前言  11-21
第一章 中国梭罗研究  21-47
  第一节 中国对梭罗的认知概述  21-33
    一、梭罗的传记  21-22
    二、梭罗作品的译介  22-30
    三、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论  30-33
  第二节 中国梭罗研究概述  33-47
    一、研究历程回顾  33-36
    二、研究成果分析  36-39
    三、研究状况及不足  39-47
第二章 梭罗与中国古典思想的关系  47-81
  第一节 梭罗眼里的中国  47-56
    一、对东方美的国度的想象  47-49
    二、梭罗笔下的中国  49-53
    三、对于孔子形象的认识  53-56
  第二节 梭罗与中国儒家思想  56-64
    一、梭罗和中国儒家思想的接触  56-59
    二、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择取  59-61
    三、中国儒家思想对于梭罗的意义  61-64
  第三节 梭罗与中国道家思想  64-69
    一、梭罗与道家思想  64-66
    二、瓦尔登湖畔的“庄子”  66-69
  第四节 “个人主义”的隐者:梭罗与陶渊明  69-81
    一、梭罗与陶渊明“个人主义”的表现  70-72
    二、梭罗与陶渊明“个人主义”行为的追求  72-74
    三、梭罗与陶渊明“个人主义”的济世情怀  74-81
第三章 梭罗作品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81-111
  第一节 由冷到热的接受轨迹  81-88
    一、姗姗来迟的梭罗  81-83
    二、梭罗及其作品在中国的“慢热”呈现  83-85
    三、梭罗及其作品在中国之“骤热”现象初探  85-88
  第二节 中国接受梭罗的原因  88-95
    一、跨文化思想交流运动  88-90
    二、中国古典思想力量的回流  90-92
    三、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学转向的需求  92-95
  第三节 梭罗及其文学在中国的“形象”显现  95-111
    一、“真隐”和“假隐”的争论  95-101
    二、“诗意的栖居”或“消极的蜗居”的异见  101-111
第四章 中国作家的梭罗解读与阐释  111-152
  第一节 张爱玲对梭罗诗歌的推介与翻译  111-120
    一、张爱玲对梭罗的关注  111-113
    二、张爱玲对梭罗的欣赏  113-116
    三、张爱玲对梭罗诗歌的译介  116-120
  第二节 海子对梭罗《瓦尔登湖》的共鸣及接受  120-132
    一、谁言田园?——对田园牧歌式精神家园的渴慕与建构  121-123
    二、浪漫主义者的对话  123-125
    三、海子诗歌对梭罗精神的见证  125-132
  第三节 苇岸对梭罗及其文学的继承  132-139
    一、叙说“大地上的事情”  132-134
    二、“完整的人”的理想  134-137
    三、推动梭罗生命力在中国延伸  137-139
  第四节 葛红兵对梭罗精神的挖掘  139-152
    一、“乡土之子”:对个人文学身份的定位  139-141
    二、“在自然中独处”:寻找生活的意义  141-143
    三、“沙床”意象:人存在意义的能指  143-145
    四、为内心“真理”而写作:抵制大众趣味  145-152
结语  152-158
参考文献  158-174
后记  174-176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基于BAP的数据压缩、操作与查询处理系统的实现,TP311.13
  3.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4.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5.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6. 新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外交研究,D822
  7.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4
  8.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9.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10.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11.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12.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13. 会理不同海拔烟叶嗜锇颗粒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烤烟品质的关系,S572
  14.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5.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16.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7.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9.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20.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21.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S57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