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与政策研究

作 者: 鲲鹏
导 师: 姚岚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关键词: 地震 健康 医疗救助 综合评估
分类号: R197.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强度较上世纪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及损失,其中地震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地震所引起的外伤与疾病、伤残与死亡,家庭的变故与心理损伤,生态与居住的环境变化,财产损失与收入减少,以及其他直接的和间接的、即时的和延缓的不良影响等等。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生巨大变化,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环境发生改变,原有的医疗救助制度不再适用于灾后的情况,灾后如何测算后续医疗和救助需求,向需要康复治疗的伤员提供适宜的、符合实际医疗需要的医疗服务和救助成为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灾后紧急救治期后与常态医疗救助之间的过渡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一阶段面临的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调查工具及调查方法,以“汶川地震”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对地震造成危害进行全面分析,以探讨地震危害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震后医疗救助相关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并确定灾后医疗救助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地震灾后合理的贫困人口界定方法、医疗救助制度与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方式,合理的医疗救助内容和项目,促使灾区更好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并为今后建立有效的紧急医疗救助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为今后的相关灾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回顾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和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入户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得有关地震危害的相关信息,并通过数理统计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及灾后困难人口的现状分析确定困难人口的筛查模型。通过现有医疗救助政策分析及卫生服务包研制等原理对灾后医疗救助政策开发,并利用医疗救助筹资理论及方法对灾后医疗救助参保资助金进行测算。研究内容(一)在综合分析相关地震危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震灾害健康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灾后调查人口的一般情况。(2)灾后人群的健康状况分析。(3)灾后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及可及性分析。(4)灾后人群的心理损伤。(5)灾后家庭及成员的收入状况及经济损失。(6)灾后居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认知。(二)通过数理方法及现状分析,确定灾后困难人口的快速筛查的关键因素及模型,并对灾后困难人口进行了测算。(三)本研究对灾后救助服务包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这两个影响灾后医疗救助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以提高灾后困难人口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同时使灾后有限的救助资金达到最大的效益比。在确定困难人口数量及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卫生筹资原理及公式对救助对象的参保费用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08年8月1日—30日,在四川省、陕西省及甘肃省随机整群抽样了三类受灾程度地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共10个县(市、区),4380户(极重灾区933户、重灾区2175户、一般灾区1272户),共15788人,完成设计调查人数的97.4%。研究结果显示:地震使灾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幅增加,居民健康状况堪忧,不同灾区的两周患病率都是2008年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1.5倍到2倍;居民的自感健康大多处于“不好”“一般”的状况;灾后居民的疾病谱发生变化,急性传染病发生率在灾后有所升高;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的PTSD发生率分别为:62.5%,11.25%和10.25%;家庭财产损失金额金额较大且不同灾区差异明显:极重灾区城乡合计家庭财产损失金额8.6万元,而重灾区、一般灾区则为0.8万元和0.2万元;极重灾区有51.19%房屋倒塌远远高出重灾区的15.76%和一般灾区的7.97%;极重灾区灾后遇难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1,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人群总死亡率为1549人/10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率(YPLL‰)为44.2‰;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率(WYPLL‰)为38.3;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率(VYPLL‰)为8.2%o;在极重灾区农村、城镇居民中分别有80.4%、52.8%靠政府救济生活;居民对紧急医疗救助政策及紧急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都很高,不同灾区都在80-90%之间,但同时只有20%左右居民对常态医疗救助政策有所了解。通过本研究了解到地震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直接及潜在经济损失,同时地震危害之间的相互影响还会加重危害的严重性。汶川地震使灾后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幅增加,居民的疾病负担加重。同时地震对灾民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普遍存在,其中精神健康评分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都与受灾程度密切相关。地震灾后还将造成贫困人口的大幅增加,灾后救助工作压力增大。结论(1)通过对灾后居民经济状况的数理分析及现状研究,建立了灾后特别困难人口和一般困难人口的筛查模型:一般困难群众为居民中只具有“无收入”或“无住房”或“无生产工具”中一项指标的即可被纳入一般困难群众;特别困难群众为具有“无收入”、“无住房”、“无生产工具”中任意二项指标的居民即为特别困难群众,对不同群众施行分别救助。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灾区的困难人口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发现:灾后特别困难人口比例在极重灾区为30%左右,重灾区为15%左右,一般灾区为10%左右,与灾前灾区纳入救助体系的困难人口占总人口的5-10%相比灾区困难群众的比例大幅增加。(2)在对灾后困难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发现,灾后困难居民的门诊救助量将大幅增加,根据灾后困难居民的就医需求特点,本研究开发了有针对性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并提出在灾后医疗救助与城乡医疗保险衔接过程中,适当增加门诊救助比例,使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制度得以更好的实施,具体服务包内容为:增加慢性病的门诊救助服务包;为严重伤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制定必要的救助服务包;加强对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3)灾后医疗救助工作应根据灾区不同时期的特点作出适用的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保证公共财政对医疗救助制度的支持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衔接。一是制定合理的城镇医保救助资金分配比例。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要,要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同时加大对城镇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二是加大对新农合的门诊救助力度。对于“五保”户、特别困难群众及因灾严重伤残人员,应取消住院及门诊治疗起付线,在未实行门诊救助的地区,即使保留起付线,不应超过当地低保对象年收入标准的5%。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家庭账户定额补助的方法对灾后需要救助服务包的特殊人群实行门诊救助;三是因灾严重伤残人员的特殊救助政策,这部分救助对象中的慢性病人、需要长期维持性及康复性治疗的病人门诊负担较重的特点,给予一定的门诊定额救助,并由民政部门直接与对口医疗单位结算费用;四是不同医疗救助对象实施分类救助,实施不同救助比例。对灾后特别困难群众及特殊救助对象(因灾伤残人员)应逐步达到100%,一般救助对象(一般困难群众)应达到与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实际补偿比70-80%,随着医疗救助资金的增加及困难人口的逐年减少可以逐步提高救助比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2
ABSTRACT  12-18
1 前言  18-21
  1.1 地震危害的严重性  18-19
  1.2 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工作的阶段划分  19
  1.3 汶川地震后医疗救助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9-21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36
  2.1 入户问卷调查现场和人群的选择  21-22
    2.1.1 县(市、区)抽样方法  21
    2.1.2 乡(镇)抽样方法  21
    2.1.3 住户抽样方法  21-22
  2.2 样本含量估计  22
  2.3 研究内容  22-32
    2.3.1 灾后医疗救助评估思路  22-23
    2.3.2 地震危害研究  23-29
      2.3.2.1 地震危害相关研究分析  23-24
      2.3.2.2 地震危害健康综合分析框架指标纳入方法与原则  24-26
      2.3.2.3 地震危害健康综合分析框架  26-29
        2.3.2.3.1 人口的一般情况分析  26-27
        2.3.2.3.2 灾后人群的健康状况研究  27
        2.3.2.3.3 灾后卫生服务利用与因素分析  27
        2.3.2.3.4 灾后人群的心理损伤情况研究  27-28
        2.3.2.3.5 灾后家庭及成员的受灾及经济状况分析  28
        2.3.2.3.6 灾后居民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认知情况研究  28-29
    2.3.3 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  29-32
      2.3.3.1 灾后医疗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29-30
      2.3.3.2 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内容框架  30
      2.3.3.3 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的主要内容  30-31
      2.3.3.4 地震灾后医疗救助评估研究路径  31-32
  2.4 统计分析方法  32-34
    2.4.1 率的统计与检验  32
    2.4.2 影响居民健康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  32
    2.4.3 因灾潜在健康及经济损失的估计  32-34
      2.4.3.1 潜在寿命损失统计分析  32-33
      2.4.3.2 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统计分析  33
      2.4.3.3 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统计分析  33-34
  2.5 质量控制  34-36
3 研究目的  36-37
4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37-45
  4.1 人口学基本特征  38-40
    4.1.1 性别构成  38
    4.1.2 年龄别构成  38-39
    4.1.3 婚姻状况构成  39
    4.1.4 文化程度及构成  39
    4.1.5 职业状况构成  39-40
  4.2 2007年经济收入状况  40-42
    4.2.1 2007年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  40-41
    4.2.2 2007年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层分析  41-42
  4.3 灾后居住及医保状况  42-43
    4.3.1 灾后居住情况  42-43
    4.3.2 医疗保障  43
  4.4 小结与讨论  43-45
5 因灾经济损失及灾后困难人口的测算  45-63
  5.1 因灾经济损失情况分析  45-52
    5.1.1 直接经济损失  45-48
      5.1.1.1 因灾家庭财产损失  45-46
      5.1.1.2 房屋损坏  46
      5.1.1.3 农村耕地损失  46-47
      5.1.1.4 因灾失去工作人数  47-48
      5.1.1.5 因灾收入减少情况  48
    5.1.2 因灾间接经济负担  48-50
      5.1.2.1 极重灾区灾后人群总死亡率(1/10万)  49
      5.1.2.2 因灾潜在寿命及经济损失评价  49-50
    5.1.3 小结与讨论  50-52
      5.1.3.1 地震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50-51
      5.1.3.2 因灾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率,潜在价值损失年数率的研究意义  51
      5.1.3.3 灾后经济补给较差,困难人口将大幅增加  51-52
  5.2 灾后困难人口的测算  52-63
    5.2.1 国外灾害贫困人口估算方法的局限性  52-53
    5.2.2 汶川地震后各级政府未对贫困人口给予合理界定  53
    5.2.3 灾后困难人口筛查模型的建立  53-62
      5.2.3.1 以极重灾区为例的困难人口多因素分析  53-55
      5.2.3.2 不同灾区"三无"人员的统计  55-56
      5.2.3.3 对灾后"三无"人员的现状分析  56-57
      5.2.3.4 灾区困难人口筛查模型的确定  57-58
      5.2.3.5 灾后困难人口的实证研究  58-62
    5.2.4 小结  62-63
6 灾后医疗救助政策的实证研究  63-90
  6.1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现状分析  63-64
  6.2 灾后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  64-79
    6.2.1 灾后不同灾区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大幅增加  64-67
      6.2.1.1 困难人口灾后自感健康状况较差  64-65
      6.2.1.2 灾后人群患病率较高,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不容忽视  65-67
    6.2.2 居住条件及经济状况是影响两周患病率的重要因素  67-70
    6.2.3 灾后居民的心理损伤值得关注  70-76
    6.2.4 灾后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76
    6.2.5 灾后医疗救助工作成绩显著,但常态医疗救助政策知晓率不高  76-78
    6.2.6 小结  78-79
  6.3 灾后医疗救助相关政策研究  79-89
    6.3.1 汶川地震后医疗救助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79-80
    6.3.2 可借鉴医疗救助政策分析  80-81
    6.3.3 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  81-82
      6.3.3.1 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是灾后医疗救助工作的重点  81
      6.3.3.2 保证公共财政对医疗救助制度的支持  81-82
      6.3.3.3 医疗救助方案应该遵循适时的动态原则  82
      6.3.3.4 灾后医疗救助政策应充分考虑人口流动性及异地就诊的因素  82
    6.3.4 基于卫生服务需求基础上的灾后医疗救助(治)服务包的设计  82-85
      6.3.4.1 灾后医疗救助服务包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方法  82-83
      6.3.4.2 灾后卫生服务包的研制  83-85
    6.3.5 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85-88
      6.3.5.1 我国医疗救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现状  85
      6.3.5.2 灾后制度衔接的不同层次  85-86
      6.3.5.3 灾后医疗救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分析  86-88
    6.3.6 对制度衔接第一层次——医疗救助资助参保费用的测算  88-89
  6.4 小结  89-90
总结与展望  90-91
  1. 论文的创新性  90
  2. 不足与展望  90-91
致谢  91-92
参考文献  92-98
自然灾害对健康危害的研究综述  98-109
  参考文献  105-10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9-110
附录:灾区医疗救助项目入户调查表  110-124

相似论文

  1. 考虑碰撞和限位作用的三跨悬臂梁桥地震反应分析,U442.55
  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3.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4.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7.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8.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9. 挥发性氯代烃类化合物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筛选研究,X820.4
  10. 污染场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X820.4
  11. 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人体健康损害评价体系研究,R131
  12. 流动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关系,G441
  13. 初级阶段探矿权评估的价值要素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F426.1
  14. 漓江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X826
  15. 广西桂林漓江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预测模型研究,X826
  16. 苏中地区镇域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X826
  17.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18.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预防效果的研究,R473.73
  19.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研究,B844.2
  20. 青少年学生自评亚健康状况的随访研究,B844.2
  21. 血液急性期蛋白作为猪群健康评价指标的研究,S82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 > 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 > 医疗服务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