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作 者: 王勇智
导 师: 王曙光;鲍献文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关键词: 海洋环境 后评价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 指标体系 灵霓北堤
分类号: X82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5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成为人类维持生存繁衍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整个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极为现实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热度不减,海洋经济持续高度发展,然而,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远远落后于海洋开发进程,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十分显著,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历年来发布的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近海环境质量逐年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充分考虑开发活动对海洋生物、水体、大气、地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完善海洋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可进一步明确海洋工程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从而可有针对性的弥补前期环保措施的不足,因此,实施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一般海洋工程在可行性阶段都需要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但受制于当前的科技水平限制,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认识还存在不足和研究手段方面的偏差,导致相关的环保措施未能配套,部分海洋工程在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开始显现。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海洋工程造成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往往会突破工程动工前实施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值(主要为其带来的海洋环境负面影响)和有关结论。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被公众接受,适时的开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在我国尚未开展(除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外),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在国外环境管理中已发展较为成熟,不少国家和政府规定凡是重大、典型的工程一律需参加环境影响后评价。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后评价即是对海洋工程投入正式运营后,以其投入运营后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为依据,开展一次系统的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实际影响评价,一方面可为工程前开展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更重要的是发现海洋工程运营后产生的其他的海洋环境不利影响,从而更有针对性提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及时弥补错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的海洋工程的立项、评价和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此外,实施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还有助于提高我国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可不断提高项目的评估、决策、实施和监管水平,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改进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海洋工程动工前实施的相关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两者前后照应,以实现对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全程监管。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面的相关政策与法规还有所欠缺,严重迟滞了我国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随着我国蓝色战略的实施,如何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保持海洋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展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后评价方面的工作越发显的重要和迫切,海洋主管部门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海洋工程对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工作,可为我国海洋管理部门提考参考和决策支撑,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文章阐述了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介绍了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产生的原因、目的和作用,后评价与环境的关系、后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然后,论文初步建立了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评价内容,通过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得出后评价总指数。然后,将论文建立的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温州灵霓北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中,以评价灵霓北堤工程对瓯江口海洋环境的实际影响和前期相关单位的评价结论和预测的正确性。一方面通过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进一步检验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实际工作步骤和流程,同时检验提出的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上述实际个例的应用研究,初步认为论文建立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其工作流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但是,通过本次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实践,也发现了我国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前期评价报告书和工程海域观测资料的搜集和保管,后评价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后评价的工作机制等,这均需要日后加强该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同时论文也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5
0 前言  15-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9-21
  研究创新性  21-22
  论文结构  22-23
1 项目后评价的发展现状综述  23-34
  1.1 国外项目后评价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  23-27
    1.1.1 国外项目后评价的的产生和发展  23-24
    1.1.2 国外的后评价机构  24-25
    1.1.3 国外的后评价现状  25-26
    1.1.4 国外环境影响后评价  26-27
  1.2 国内后评价的研究现状  27-34
    1.2.1 国内后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27-29
    1.2.2 国内后评价机构  29-30
    1.2.3 国内环境影响后评价  30-34
2 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  34-77
  2.1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产生的背景  34-47
    2.1.1 其他领域已建立后评价体系  34
    2.1.2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缺陷  34-39
    2.1.3 人类社会、海洋环境、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39-46
    2.1.4 海洋工程负面影响  46-47
  2.2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义  47-53
    2.2.1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产生  47
    2.2.2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含义  47-49
    2.2.3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对象  49
    2.2.4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间  49-50
    2.2.5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任务  50-51
    2.2.6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与项目前期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51-52
    2.2.7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拓展  52-53
  2.3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  53-58
    2.3.1 海洋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54
    2.3.2 分析前期报告  54-55
    2.3.3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  55-57
    2.3.4 海洋环境保护过程评价  57
    2.3.5 征求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57
    2.3.6 环境目标可持续性评价  57-58
    2.3.7 明确相关责任人  58
  2.4 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  58-59
    2.4.1 比较法  58
    2.4.2 定量分析预测  58-59
  2.5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59-61
    2.5.1 检验前期评价的工作方法和预测结论  59-60
    2.5.2 检验工程投资方是否落实环保措施  60
    2.5.3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60
    2.5.4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提供借鉴  60-61
    2.5.5 为事后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61
    2.5.6 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61
  2.6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原则  61-64
    2.6.1 独立性  62
    2.6.2 反馈功能  62
    2.6.3 客观性原则  62
    2.6.4 科学性原则  62-63
    2.6.5 可行性原则  63
    2.6.6 可比性原则  63
    2.6.7 稳定性原则  63
    2.6.8 全面性原则  63
    2.6.9 实用性原则  63
    2.6.10 透明性原则  63-64
  2.7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必要性  64-70
    2.7.1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完善工程管理体系的需要  66-67
    2.7.2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政府发挥其职能的辅助手段  67-68
    2.7.3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68-69
    2.7.4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适应我国经济环境的需要  69
    2.7.5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有利于促进涉海企业改善工程环境管理  69
    2.7.6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对工程前期评价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69-70
  2.8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段  70
  2.9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  70-74
  2.10 我国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74-77
    2.10.1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体系尚不健全  74
    2.10.2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体系不完善  74-75
    2.10.3 对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  75
    2.10.4 缺乏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实践经验  75-76
    2.10.5 跟踪监测手段少  76-77
3 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77-93
  3.1 简介  77-78
  3.2 指标体系  78-86
    3.2.1 水文指标体系  79
    3.2.3 海底地形地貌指标体系  79
    3.2.3 海水质量指标体系  79
    3.2.4 沉积物质量指标体系  79
    3.2.5 生态生物指标体系  79-86
  3.2 权重系数  86-87
  3.3 其他评价指标  87-91
    3.3.1 利益相关者指标体系  87-88
    3.3.2 环保设施落实指标体系  88-89
    3.3.3 环境监测计划落实指标体系  89
    3.3.4 污染物总量指标体系  89-90
    3.3.5 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指标体系  90
    3.3.6 报告书编制质量指标体系  90-91
  3.4 后评价指标的选择  91
  3.5 后评价标准  91-93
4 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在灵霓北堤的应用研究  93-134
  4.1 温州灵霓北堤工程背景  93
    4.1.1 温州地理背景  93
    4.1.2 灵霓北堤工程简介  93
  4.2 灵霓北堤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综述  93-95
    4.2.1 研究工作由来  93-94
    4.2.2 研究目的  94
    4.2.3 研究方法  94
    4.2.4 灵霓北堤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流程  94-95
  4.3 前期相关评价结论与预测  95-100
    4.3.1 水文动力  95-96
    4.3.2 泥沙  96-98
    4.3.3 海洋化学  98-99
    4.3.4 生物生态  99-100
  4.4 历史资料收集和2007年补充调查  100-104
    4.4.1 灵霓北堤海洋环境相关历史资料收集  100-101
    4.4.2 2007年补充调查  101-104
  4.5 海洋环境现状  104-107
    4.5.1 水文泥沙  104-105
    4.5.2 海洋化学  105-106
    4.5.3 生物生态  106-107
    4.5.4 渔业资源  107
  4.6 灵霓北堤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107-111
  4.7 灵霓北堤工程前后海洋环境对比分析  111-130
    4.7.1 环境质量标准  111-112
    4.7.2 评价范围  112-113
    4.7.3 水文环境对比分析  113-121
    4.7.4 冲淤变化对比分析  121-123
    4.7.5 海洋化学变化对比分析  123-125
    4.7.6 生物生态变化对比分析  125-126
    4.7.7 渔业资源变化对比分析  126-127
    4.7.8 数学模型检验  127-130
  4.8 后评价研究结论  130-134
    4.8.1 后评价分数  130-131
    4.8.2 后评价结论  131-132
    4.8.3 建议  132-134
5 问题与建议  134-148
  5.1 本次后评价暴露的问题  134-146
    5.1.1 资料来源与保管  134-135
    5.1.2 后评价资金来源  135-136
    5.1.3 后评价体制  136-137
    5.1.4 将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纳入海洋管理  137-138
    5.1.5 建立专业后评价机构  138
    5.1.6 建立海洋工程数据库  138
    5.1.7 建立区域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  138-139
    5.1.8 确立责任问责制  139-140
    5.1.9 确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反馈机制  140-141
    5.1.10 建立后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141-142
    5.1.11 缺乏立法支持  142-144
    5.1.12 其他影响因素排除困难  144
    5.1.13 利益相关者和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144-145
    5.1.14 开展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条件  145-146
  5.2 其他方面工作  146-148
6 结论与展望  148-151
参考文献  151-156
致谢  156-157
个人简历  157
发表的学术论文  157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5.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6.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7.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8.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0.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1.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2.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3.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4.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5.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6.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17.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18.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9.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20. 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初中生英语核心词汇复用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G633.41
  21.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一般性问题 > 环境影响评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