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过程研究

作 者: 李严昌
导 师: 陈红太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政府回应性 政府回应过程 被动回应 主动回应
分类号: D6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政府回应首先来自于西方的民主实践和公共管理实践,同时也是系统的政府管理理论和行政理念的逻辑延伸。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政府改革中提出了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的目标,政府回应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世纪初,政府回应性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学者所接受,但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将政府回应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来理解,以期用西方的政府回应理念指导中国的政治回应实践。作为政治过程,政府回应就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反应和答复的过程,本质上是公民与政府的互动过程。政治系统理论、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和群众路线理论是中国政府回应的主要理论基础。一个完整的政府回应过程,由回应主体、回应对象、回应客体、回应渠道和回应反馈五部分组成。对中国政府回应过程而言,回应主体是狭义政府即行政机关,回应对象是个体性的公民,回应客体是公民的要求,既包括明确表达出来的要求,也包括潜在的要求。根据回应客体的不同,可以将政府回应过程分为被动回应和主动回应。根据政治系统论,政府回应是政府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环境对政府回应过程有重要影响。政治文化传统、市场化改革、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以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既给政府回应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塑造了当代中国政府回应过程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自身的动力,二是来自政府外部的压力。就政府自身而言,政府利益虽然是政府回应的一大动力,但往往造成不公和腐败,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政府内部制度尤其是科层制不健全,缺乏责任机制,领导指令成为主要动力来源;行政文化虽然有意识形态的引导,但同时深受传统人治文化的影响。就外部动力而言,中国共产党与政府关系极为密切,弱化了其对政府的督促能力;公共舆论的压力作用由于受到政府的管制而削弱;新技术对政府回应的动力作用则是刚刚显现。被动回应是政府回应的基本形式。就当代中国政府被动回应过程来看,公民向政府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政府侵犯其利益的结果,公民接近政府的渠道并不畅通。直接性利益表达是中国公民提出要求的主要方式。不仅如此,即使公民的要求到达政府,也常常遇到“体制性迟钝”,这是造成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这种“体制性迟钝”凸显了人的因素在政府被动回应中的重要性。由于政府回应的不及时不公正不合理往往引发更多而且升级化的公民诉求,这就是被动回应的示范效应。主动回应是中国意识形态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因此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主动回应。政府界定问题提出方案的民意基础主要来自于党政权力精英的“内输入”。政府主动回应过程的重点环节在于对民意的征询和了解,从现状来看,尽管存在一些征询民意的渠道,但尚未规范化和制度化,人治的因素还较多。“伪主动回应”是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动回应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而真正的政府主动吸纳民意能够起到对公民参与的替代效应。基于中国政府回应的特殊环境和动力不足、政府强势、人治色彩浓厚、共产党起核心作用等特征,未来要增进中国政府回应性应坚持三个发展方向:坚持约束政府权力与强化政府责任并举;坚持将推进政府回应的制度化和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并举;坚持通过完善共产党与人民的沟通机制来带动政府回应。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4-6
ABSTRACT  6-11
导论  11-26
  一、研究意义  11-15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5-20
  三、研究思路、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20-24
  四、主要内容和创新与不足  24-26
第一章 政府回应的基本理论  26-49
  第一节 政府回应在西方:一种公共行政的价值  26-36
    一、西方公共管理的实践与"政府回应性"概念的演化  27-30
    二、回应性在理论和价值层面的发展逻辑  30-33
    三、西方语境下的政府回应概念和理论模式  33-36
  第二节 作为政府行为和政治过程的回应:来自中国的理解  36-47
    一、政府回应概念的新界定  37-39
    二、政府回应的理论基础  39-43
    三、政府回应的要素、类型和功能  43-47
  小结  47-49
第二章 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环境  49-69
  第一节 政治文化传统  49-53
    一、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特征  49-51
    二、民本思想  51-53
  第二节 市场化改革  53-57
  第三节 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57-63
    一、中国的政治体制  57-61
    二、意识形态  61-63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环境  63-67
    一、全球化对政府回应的要求  63-64
    二、全球化行政改革中的回应性实践  64-67
  小结  67-69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动力  69-92
  第一节 政府回应的外部动力  69-81
    一、政党  70-73
    二、公共舆论  73-77
    三、新信息技术  77-81
  第二节 政府回应的内部动力  81-89
    一、政府利益  81-84
    二、政府内部制度  84-88
    三、行政文化  88-89
  小结  89-92
第四章 政府回应过程之一:被动回应  92-119
  第一节 公民要求的表达  92-103
    一、不同公民的不同要求  93-95
    二、公民表达的渠道  95-98
    三、公民表达的策略  98-101
    四、公民诉求的性质:在诉苦与维权之间  101-103
  第二节 政府的回应  103-115
    一、被动回应的"体制性迟钝"  104-106
    二、被动回应中的人治  106-110
    三、政府回应的策略  110-112
    四、政府回应的载体  112-115
  第三节 公民的反馈与被动回应的示范效应  115-117
  小结  117-119
第五章 政府回应过程之二:主动回应  119-140
  第一节 政府界定问题和提出方案  120-128
    一、主动回应的起因  120-123
    二、民意与政府界定问题提出方案  123-128
  第二节 政府公开信息征询民意  128-135
    一、政府征询民意的方式、方法和载体  129-133
    二、征询民意的意义与"伪回应"  133-135
  第三节 政府的反馈与主动回应的替代效应  135-137
  小结  137-140
结论  140-145
参考文献  145-154
后记  154

相似论文

  1. 论责任政府的回应性,D630
  2. 政府回应性同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D035
  3. 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625
  4.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5. “社会代理人”:于有为和无为之间,D625
  6. 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绩效评估研究,D625
  7.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8.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9. 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D625
  10. 连云港市乡镇机构改革研究,D625
  11. 提升中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研究,D625
  12. 我国乡镇政府执行力研究,D625
  13. 安徽省X镇责任政府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D625
  14. 地方政府一体化灾害预警体系构建研究,D625
  15. 瑞安市行政区划调整中乡镇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625
  16. 基于绩效棱柱理论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625
  17.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关系失位问题研究,D625
  18. 潮汕善堂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625
  19. 我国基层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625
  20. 青岛政府竞争力研究,D625
  21. 甘肃省政风行风热线功能及其绩效的调查报告,D62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