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

作 者: 杨永福
导 师: 方铁
学 校: 云南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地区发展 滇川 经济开发价值 南中大姓 大理国 地区交通 交通线 开发格局 清溪关 建昌 三省 古代交通 社会经济 两汉时期 汉武帝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区域的 零关道 交通格局
分类号: K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汉武帝经营西南夷,开通“五尺道”、“南夷道”、“零关道”等交通线,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便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前哨阵地。这一地区又是西南边疆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走廊”、“文化走廊”、“民族迁徙走廊”。滇川黔相连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交通线地位的提升与巩固。同时,这一“走廊”运作的情形,还对西南边疆历史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以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为中心,考察秦汉至清前期西南边疆与中原内地交通格局的变迁及其产生的影响。首先,对汉晋南朝时期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线的开通及其影响进行了考察。提出汉武帝经营西南夷地区是以交通线的拓建为先导的,其动因是汉武帝为了寻找通往大夏的交通以及为征伐南越政权做准备,而非出于西南边疆的现实经济开发价值。因此,汉晋时期,经过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线其功用,主要是为保证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军事和政治控制的顺利实现,以及为西南边疆诸族、徼外诸国赴内地朝贡提供方便。两汉时期西南地区交通格局的拓建,客观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促进了西南边疆经济社会的开发,并造成了这一地区在空间上由北至南、先北后南的开发格局。二是对南中大姓的出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中大姓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是同步的,南中大姓主要分布在通道沿线的滇东北、黔西北及滇东等地区。三是促进了汉夷融合。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外来移民,在来源和走向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即迁往巴蜀者多为中原各地移民,迁到西南夷地区者则主要来自巴蜀地区或经巴蜀地区而迁入。外来移民进入今云南并主要沿交通线分布,汉文化也由巴蜀地区向西南夷地区传播,从而对西南夷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南朝时期,南中的外来移民与土著最终融合为新的民族群体“白蛮”。其二,主要考察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交通情形及其嬗变的原因与影响。总体上来看,在唐代前期,“清溪关道”、“石门道”仍是西南联系内地的主要通道,而安南通天竺道日益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通道。但到唐代中后期,由于唐朝、南诏的政治交恶时间较长,战争较为频繁,给两条主要交通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两宋时期,西南边疆的对外交通与唐代相比,其特点是北部及西北部的交通量减少,一些传统的道路逐渐衰落,而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交通线路则蓬勃发展,交通量大增。大理国通吐蕃、通西川的道路较唐时衰落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战争的破坏。频繁的战事、紧张的政治形势人为地阻断交通,给重要交通沿线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二是此时期西南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产生的影响。在此时期的前期,唐、吐蕃、南诏三大势力在西南地区展开频繁的争夺,唐与南诏之间和战交替,对交通线的影响甚大;宋代,鉴于北方形势严峻,宋朝对大理国采取敬而远之、限制与其交往的政策,对“清溪关道”、“石门道”的通行状况影响也很大。三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的改变。唐宋时期经过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格局明显改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农业经济的空间趋于缩减,畜牧业的生产模式在空间上得到了扩张,在滇川黔相连地区较为明显。二是使西南地缘政治关系呈现复杂态势。先是唐、吐蕃两大势力为争夺西南地区军事政治主导权纷争不已,南诏依违其间,成为唐、蕃争取的对象,其政治选择成为影响西南政局走向的关键;唐朝、南诏相继灭亡后,宋朝与大理政权的政治关系长时间处于冷淡状态;与此同时,安南正式独立,导致云南东南部、广西一变而为国防前沿。三是滇川黔相连地区“乌蛮”族群获得大的发展,给后来这一区域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及民族分布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三,考察了元明清时期经过今滇川黔相连地区新的交通格局及其产生的影响。中庆(治今昆明)经贵州普安达黄平道路的开通,以后成为西南边疆联系内地的首选官道,奠定了明清西南地区交通格局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变化,在当时有着深刻的背景,并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导致移民活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影响至为深远;同时促进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开发,其深度、广度均为前所未有,特别是矿业的开发,成为这一时期滇川黔相连地区经济活动中活跃的部分;促使贵州战略地位提升,奠定了明代贵州建省的基础;对滇川黔三省行政区划及省界的调整亦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的整合,加快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其四,论文总结了历史上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的一些基本特点:1、秦汉至明清,包括滇川黔相连地区在内的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首选通道从南北向为主到东西向为主。2、自秦汉时期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交通线开拓以来,其功能虽逐渐拓展,但其政治、军事方面的功能始终占据主导地位。3、由于滇川黔相连地区复杂特殊的地理环境,途经这一地区的交通线一经开通,走向则较少发生变化。4、内地封建王朝的西南边疆治理方略及其对西南边疆政治控制力度的强弱,均对经过滇川黔相连地区通道的通行状况及变迁产生深刻的影响。5、秦汉以来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格局及其变迁,给这一地区乃至整个西南边疆的经济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2
绪论  12-23
  一、选题的缘由  12-14
  二、学术史回顾  14-21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21-23
第一章 汉晋南朝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  23-55
  第一节 两汉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格局  23-38
    一、重要交通线的拓建  23-28
      (一)"五尺道"  23-24
      (二)"零关道"  24-25
      (三)"南夷道"  25-27
      (四)"蜀身毒道"  27-28
    二、两汉时期西南夷地区重要交通线开设的动因  28-34
    三、汉晋南朝时期西南夷地区重要交通线的功用  34-38
  第二节 汉晋南朝时期的交通对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38-55
    一、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社会的开发  39-45
    二、对南中大姓形成的影响  45-51
    三、对汉夷文化交融及"白蛮"形成的影响  51-55
第二章 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交通格局的嬗变及其影响  55-81
  第一节 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格局  55-65
    一、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概况  55-61
      (一) 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交通的基本情形  55-57
      (二) 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主要交通线  57-61
    二、唐后期至宋今滇川黔相连地区重要交通线嬗变的动因  61-65
  第二节 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交通格局嬗变的影响  65-81
    一、对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66-68
    二、对唐宋时期西南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  68-77
      (一) 唐代西南地缘政治关系  68-73
      (二) 宋与大理的关系  73-77
    三、对唐宋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乌蛮"族群发展的影响  77-81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及其影响  81-132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  81-91
    一、元代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之概况  81-87
      (一) 元代经过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线  81-84
      (二) 元代经过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变化的原因  84-87
    二、明清时期滇川黔相连地区的交通之概况  87-91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交通对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影响  91-132
    一、元明清时期交通对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移民活动的影响  92-105
      (一) 元明清时期进入本区域的移民之概况  92-98
      (二) 移民活动对该地区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影响  98-105
    二、元明清时期交通对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经济的影响  105-111
      (一) 元代交通与今滇川黔相连地区的经济  105-107
      (二) 明清时期交通对滇川黔相连地区经济的作用  107-111
    三、交通对滇、黔政治中心确立的影响  111-120
      (一) 元明对贵州地区统治的加强  111-113
      (二) 贵阳城市的崛起  113-115
      (三) 交通与昆明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115-118
      (四) 交通地位与云南曲靖城市的发展  118-120
    四、交通与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的建构整合  120-132
      (一) 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  121-123
      (二) 加强对地方民族上层势力的管控  123-128
      (三) 与西南边疆地方割据势力进行斗争  128-132
结语  132-138
参考文献  138-146
附录  146-156
后记  156-157

相似论文

  1.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2.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3. 家庭清扫机器人路径覆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242
  4. 湛江市对虾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F326.4
  5.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6.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7.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8.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9.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10. 环境脆弱区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区域布局研究,X321
  11. 中国区域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研究,G521
  1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13.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4. 井下机车区域定位检测系统的设计,TD524.3
  15.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6. 曹庄煤矿多区域通风优化研究,TD724
  17.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18.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19.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20.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